唐代诗人刘方平的诗作月夜诗作反映的节气是

偶痛乐 2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心只爲你 2星

共回答了259个问题采纳率:96.1% 评论

1、唐代诗人刘方平的诗作《月夜》反映的节气是惊蛰。

2、原文

月夜

【作者】刘方平 【朝代】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13小时前

40

有伤请绕行 2星

共回答了229个问题 评论

唐代诗人刘方平《月夜》一诗

反映的节气是惊蛰。

原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原因: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诗句中“虫声新透绿窗纱”,就是指小虫子开始有了活力,不停地叫着,透过窗子传入到房里来。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11小时前

33

等一段情 2星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评论

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2《月夜》

《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8小时前

13

迣厾脃 2星

共回答了285个问题 评论

惊蛰前后。"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意思是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第一次穿透绿色窗纱。

月夜

刘方平 〔唐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4小时前

35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