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吴姓来历与历史

搁浅的心碎 2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我还在想他 3星

共回答了365个问题采纳率:95.1% 评论

吴姓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太伯和仲雍。

    吴国的建立源于一段让贤的故事。商代末,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其中小儿子季历有才干,生下的儿子姬昌“有圣瑞”,因而备受古公亶父宠爱,言语中透露出寄希望于姬昌的心思。大儿太伯、二儿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再传位给姬昌的心思,于是便主动让贤,他们趁古公亶父有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一带的今吴越地区,不再返回祖居地,并在那里“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当时江南还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从而归之千余家”,他们拥立太伯为领袖,建立了姬姓吴国。太伯无子,死后由弟仲雍继承君位,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嗣位。

    国亡四散 以国为氏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589年,仲雍的第19代孙寿梦正武称王,至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至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称臣,并北上与晋争霸。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劝谏,贻误战机,反而被越国打败,公元前473年亡国,吴王夫差追悔莫及,遂自杀。亡国后的王室子孙四散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氏,从而产生了中国姓氏大家庭中的吴姓。

    发源于江浙一带的吴氏,后来迅速繁衍到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其中一个叫季札的人,在吴氏发展播迁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是吴王寿梦的第4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起用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为回避王位,他逃到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在乡下种田当农夫。他的3个哥哥先后为吴王,最后一个为王的哥哥余昧临死时要传位于他,他仍然不受。因此,他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地为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他的后裔特别繁昌,播迁广远,许多裔系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故“延陵”成为吴姓中国人的品牌郡望。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吴姓是名列第10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05%,分布以福建和华东各省为多。

    市域现居吴氏均属西汉入迁族支

    在清远姓氏发展史上,吴姓是最早出现的姓氏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支吴氏逾岭入粤,择居于阳山县。

    清远市域现居吴氏,均属后来族支,早到唐代,晚至民国,而以明清时期为多。

    连州夏炉吴氏的延居历史最为悠久,入迁于唐代中期,至今有1200多年的徙居时间。其始祖名千二,唐德宗朝当过潮州刺史,致仕后归隐老家湖南临武,期间应连州刺史赵承嗣之邀游历连州,见连州风物宜人,遂分枝连州高堆。后裔再迁西岸,最后在丰阳夏炉创建族居大本营。现夏炉有400户,高堆有120户,西岸鹅江有100来户,共约2400丁口。

    随后迁来的是连州丰阳吴氏。其开基祖吴敬元原为南唐巡抚总兵,奉旨剿抚湟川蔡丘之乱,事毕逢南唐灭亡,回原籍无望,遂举家隐居于山清水秀的连州上炉,并改上炉为凤阳(即今丰阳)。吴敬元把他的隐居地建设得很有特色,1000年后的今天,这座古村落以一座家庙、两条左巷、三间祠堂、四个门楼的独特形象驰誉于乡闾,现被选入“广东古村落”的遗存经典之一。这支家族落居丰阳已逾千年,传承40余代,后裔陆续向周边扩展,散布30多条自然村,并有分支移居湖南蓝山等地,瓜瓞绵绵,人丁兴旺。连州境内有其裔逾万,为丰阳一带的著姓望族。

    连州丰阳还有个朱岗吴氏,徙居于宋初。其开基祖念四郎生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原籍江西南丰,宋初因做官而卜居任地,初居保安,后移朱岗定居。至今已传38代,后裔主要分布在丰阳镇内。

    英德连州清城分布最多

17小时前

38

给不了你爱 4星

共回答了428个问题 评论

黔东南天柱远口吴氏,自开基始祖吴盛于宋淳祐年间迁移至此近780年,其后裔依托天柱远口镇为中心,向黔湘桂边区及川云鄂等省50多个县播迁。成为贵州最大的吴氏家族。

15小时前

3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