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有哪些寺庙

美好微笑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謌弚等鉨 2星

共回答了208个问题采纳率:97.1% 评论

  县内佛教,兴于梁代,唐、宋尤盛。东晋义熙元年(405),游僧昙猷渡海东来,在水车港头创建白水庵(后改称寿宁寺)。南北朝时,县内相继建妙相、崇教、大智、吉祥、法海、永乐等6寺,其中妙相寺规模宏大,僧徒众多,为县之首刹。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县治从海游徙今地,该寺遂为全县佛教中心。自唐至宋,建寺之风颇盛。有文字可考者,建于唐代的有11所(净土、崇福、瑞相、慈胜、明恩、圆通、演法、广修、法昌、保宁、慈云),宋代的17所(延寿、普福、兴梵、福兴、福胜、福安、大觉、广福、永福、澄深、宝岩、普照、清居、清溪、法安、灵泉、登台)。由于地近天台山,隋、唐间天台宗兴盛以来,宁海佛教以信奉天台宗为主,历史够早的。今天应该提及寺庙文化。

  顾名思义,寺院文化特指存在于寺院这种空间内的文化。寺院院落或主体建筑,以及其外部所附属的其它各种宗教建筑、宗教设置、山林、耕地及空地等,均属于寺院的空间范围。寺院建筑及园林,寺院范围内供奉着的崇拜对象的偶像及其它象征系统,珍藏着的经书、法器、圣物与其它宗教艺术品,祭坛、装饰物及宗教教职人员的服饰等,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宗教信仰体现在这些具体的形象之中,许多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寺院文化容易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信徒的精神需要,也可以使不信仰该宗教的人获得艺术享受。所以一般景区少不了寺庙。最近,本人东走西游,到过普陀、天台高明寺、济公院、奉化雪窦寺、岳林寺、余姚西隐寺等处,(有图为证)回头看宁海,除了广德寺,慈云佛学院,还有建筑、园林那里有规模的,文化的 ,甚至把老本狼狼藉籍,有人拿出一点钱,任其涂鸦乱改,罪过罪过!有的寺院庙宇不分,据说将庙改寺就可开放,老板改成书记,就是公务员了。哎,无量寿佛,善哉善哉,宁海之水、之寺庙如此,岂能侈谈旅游大文化?

  晋代古刹寿宁寺,位于宁海县城东五公里的港头村,是天台山佛教开基的首刹,是我省中日文化旅游线之一。

  晋义熙元年( 405 )天竺(古印度)僧人昙猷乘枫槎(枫树制的筏)从海上东渡,进三门湾白桥港登岸,上岸后,枫槎飘搁对岸,至今称枫槎山(在港头寺对面)。当时,昙猷感到口干,四周没有谈水,昙猷以禅杖戳地,白泉涌出,遂建白水庵。寺前今尚存昙猷石和白泉井二古迹。白泉井高出地面1.5米左右,但常年不干枯,村民也以此井做食用井。白泉井又名洗肠井,相传昙猷之母怀胎,时经葱园,秽臭犯胎气,饮了白泉井的水,能除去秽气。佛门不食葱蒜等五辛的戒律典故也出于此。

  此后,昙猷沿宁海白溪进天台山腹地,陆续创建了永福、柯山、石梁、赤诚、万年、多宝、广润、清居等佛刹。成为天台佛宗的开山之祖,建寺比天台国庆寺早100多年(天台国庆寺建于公元598年)。

  唐代鉴真第四次东渡曾到此留宿。日文译作白泉寺。该寺由于983-988年接送耷然、嘉因师徒,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口岸后,淳化元年(990)伺郎王化基奏请改名为寿宁寺,至道元年(995)宋太宗又遣内侍斐愈赐给寿宁寺御书30轴以资褒奖。

  宋代《赤诚记》中,寿宁寺为列宁海寺院第二名(仅慈云寺忏主遵式的弘法道场嵩教寺与此称寺,其他44所称院)。

  此后,几经兴废。1958年遭火焚后,近年由台州佛协会长,高明寺方丈觉慧法师重建一新,1993年8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寺院除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外,还建有东渡纪念堂,保存着当年东渡真身的释迦佛象。

  1999年6月9日,参加中日国际佛教旅游线研讨会代表到此考察,一致确认寿宁寺是佛教传向世界和中日友谊的重要纪念地。日本友人村上博先生在浙江省旅游局何思源处长等省、市、县人士的陪同下,为“日本法济大师耷然登陆处”石碑揭幕。使日中友好口岸重放光彩。

  最近又在寺院的东首建造了三圣殿、放生池、露天大佛等,还将在寺院西首建造寺塔等。一个崭新的晋代古刹将吸引着您。

  前金皇封庙——古庙在象山港海涂边。据传庙神曹彬是赵匡胤平江南主将,封为济阳王,又因南宋赵构逃难至此,显灵救他一命,又封敕建庙,庙内存18条石柱,其中4条雕刻云龙,当地太学生邬韶出资建于道光五年(1825)

  广德寺——宁海北乡名寺,始建于清初,1997由名僧有圆法师主持复兴,如今殿宇宏丽,像饰庄严、巍巍宝刹、焕然佛国道场。

  塘下镇东庙——庙一般供奉名士社神,社是中国最古老的村落聚集,有人居就有社神。塘下村胡氏在元代时(1302)从大蔡村迁入后,村后有水塘。故名塘下,村东建庙,供境主菩萨及财神土地神。庙中戏台建于清,采用罕见的一台五井,五个大小的同心圆穹窿顶悬在空中,不用一枚钉,全凭精巧无比斗拱互相支承借力,历百余年风雨而仍安然牢固,实乃中国斗拱卯榫绝技,此一戏台是最近宁海文物部门新发现。

  阆风桥——阆风,昆仑山峰名,古人称神仙居处。此处南北东西有山围卫,中心一水东流,唐大中十三年(859),舒师锡居此,南宋时名士刘倓、舒岳祥称刘舒二阆风,舒岳祥后裔居岭口建桥名“阆风桥”,舒与鄞县王应麟、袁桷,奉化戴表元为浙东宋元三文杰。桥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4)。

  甲子桥、郭子仪38代后裔——因洪水季节此地水汇成洋,故称长洋,去年一场洪水冲垮甲子年(1864)建的甲子桥。清末(1911)西店名族孙乃泰胞妹是奉化塾师王慕兰弟子,嫁到长洋,不料夫死,留下三岁儿子,族人逼孙氏交出房产,无奈投水,老塾师写下“十年流恨无穷时,试看甲子桥下水”之句,今桥又重建。郭子仪曾是唐玄宗及以下三位皇帝宰相,平乱安国,七子八女,寿八十五,富贵无比。《打金枝》中郭嗳是皇帝的附马,郭子仪七子,迁到金华。后裔又迁到长洋。长洋郭祠戏台始建于同治八年(1689),近年重修,戏台顶双藻井同心圆、八角藻井。

  梁坑洞桥戏台——梁坑不姓梁,姓潘,130户近500人,原居姓梁。唐末河南荣阳潘氏迁入宁海,宋以后分迁各地,其中有潘天寿一支和梁坑潘氏。祠前有银杏,村口有乱石拱洞桥。祠堂在村口高坡独立,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戏台和勾连廊各有藻井。

  夏樟古村、孙氏家庙——西店孙氏一支后裔在元代时(1300)夏天六月初三插樟成林,居此700余年。160户,570人今存村中百余老人。村处山谷,巨樟600余年,围可三人合抱,民居依山叠建,山溪穿村,原有10桥。

  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原住蔡姓,而村名大蔡,地名象原。南宋绍熙(1205),原籍徽州、吴兴胡直夫偕长洋金氏从奉化牌溪迁入,至今24代600余年。嘉庆八年(1803)建祠堂,至今200余年。祠堂未经漆饰演,保持古制,原汁原味,雕刻精丽,难得罕见。

9小时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