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我还都记得 2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醒过来 3星

共回答了331个问题采纳率:97.1% 评论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Burton Richter)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学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2016年北京时间12月9日凌晨两点,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部分结果显示: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宇宙线的相对准确年龄。

2小时前

20

绯红笑脸 4星

共回答了424个问题 评论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

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

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

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

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1小时前

27

用微笑掩饰 2星

共回答了71个问题 评论

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22小时前

1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