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馒头诗词

殄灭支那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最终不见 2星

共回答了295个问题采纳率:90.1% 评论

1.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出自宋代苏轼《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2.有客高吟拥鼻,无人共吃馒头。

出自宋代苏轼《大雨联句》

3.馒头胡饼观世音,还我当行家卖买。

出自宋代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

4.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

出自五代蒋贻恭《咏安仁宰捣蒜》

21小时前

4

你叫无所谓 5星

共回答了56个问题 评论

一粒小麦籽

出土分九枝

九枝十八穗

穗穗黄金粒。

喂到电磨里

翻滚过筛箕

飘飘亦然然

雪白面粉起。

调些酵头儿

再拿碱面试

反复揉合成

馍锭摆整齐。

铁锅柴火烧

一般三刻时

出锅笑开花

闻闻哈喇急。

一口香喷喷

三口下肚里

嘹咋咧!

美咋咧!

白蒸馍

香的很!

19小时前

20

弱智美少男 1星

共回答了121个问题 评论

赞美馒头的诗句有:

一、城外土馒头(唐代: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释义:城墙外的土馒头,现在城墙里面,一个人吃一个,不要嫌没有味道。

二、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宋代:苏轼)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释义:普天之下最好吃的馅饼,应该是带竹笋的馅饼,人间最好吃的馒头,应该是蕈馒头。但是这些东西都不要跟错误的人吃,要送到麻田吴氏,方才符合这馒头的口味。

三、馒头(宋代:岳珂)

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

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释义:几年的太学生活,四书五经已经喂饱了我们这些儒生,我至今记得笋蕨的美味,公子彭爱吃红驴肉,铁杖将军爱吃白莲花,但是大家老了之后,还能够大口流着口水嚼的,用来解馋的,还是当属这白花花的馒头了。

四、韵语答永叔内翰(宋代:梅尧臣)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释义:世间的人想到肥字,正如同谈论起了馒头,馒头的皮厚但是口味很不错,普通的东西能够这样已经很美味了。


扩展资料

馒头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曼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束广微《饼赋》云:“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晋书》提到何曾“性奢豪”并举例说明他“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说就连馒头这种“高级食品”如果不蒸出十字裂纹,他都不吃,可见其穷奢极侈都到了何等地步。这里所说的裂纹蒸饼,大概就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开花馒头吧。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

馒头成为食品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又称作“包子”。宋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16小时前

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