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共创作了多少首室内乐

韩小默八弃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爷如此多娇 1星

共回答了176个问题采纳率:97.1% 评论

勃拉姆斯共创作了24首首室内乐。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展示了他的本色生活,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听来却有不少细小碎末的喜忧瞬间。勃拉姆斯共写了24首室内乐,从二重奏写到六重奏。他的室内乐与交响曲一直都是小众艺术,仅在文化圈流传。他偏好晦涩,这些质朴、品位清雅的室内乐是勃拉姆斯对音乐史的伟大贡献,在19世纪没有作曲家像他那样大胆地实验乐器的各式组合。

他的室内乐作品结构丰满、线条简洁、气息温厚、风格纯粹,旋律优美。

1小时前

47

难挽回她 5星

共回答了57个问题 评论

勃拉姆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作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

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

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

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孟德尔颂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

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

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几乎是完美珍品,为他曲所不易见,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

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勃拉姆斯第1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乐团咄咄逼人,但争议好像少点。

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别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不适于"交响化"。

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

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

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

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

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

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

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

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

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

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

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

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

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

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

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

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

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

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

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

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

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

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

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

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

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

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

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

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

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

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

”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21小时前

4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