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北京人》中北京人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味 如何理解曾思懿这个人物形象

来不及谈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听风在哭 2星

共回答了223个问题采纳率:92.1% 评论

《北京人》和《家》显示出曹禺的戏剧创作在四十年代达到新的高度。

三幕剧《北京人》1941年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连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在《 北京人》中曹禺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写了怎家三代人,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势力与精神统治的代表。

他心中似乎装满了忧虑和烦恼,委屈与同情。

在仁义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颗自私虚伪的心,用苦难哀怜遮掩了自私与虚伪,作者尤其通过他与愫方的关系将这种心灵刻画得入木三分。

曹禺塑造这个形象揭示了封建阶级的衰亡,在经济与权势的跌落中,曾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封建礼教,也正在丧失其统治威力。

家庭矛盾丛生翁媳勾心斗角夫妻性情不和姑嫂相互倾轧儿子离家出走第三代人对家庭满怀不满,封建家长再也不能维持传统的家法家庭秩序。

当曾浩半夜里跪下来求儿子不要再抽鸦片,他本人心灵的支柱也倾塌了。

比起封建家庭最终的分崩离析他的精神幻灭来得更早,曾家的管家奶奶虽然干练泼辣能说会道,但他的经历却放在控制丈夫或家人的倾轧上,促使这个家庭四分五裂。

从而揭示了这个家庭走向死亡路上的种种挣扎。

曾文清与愫方是曹禺精心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他们的内心悲剧冲突与不同命运构成了戏剧冲突的主线。

曾文清是剧中曾家第二代北京人他聪颖俊秀善良温厚。

他的悲剧在于封建文化思想和礼教对他灵魂的腐蚀。

不说话的曾文清的悲剧中似乎悄无声息,然而却是惊心动魄。

他尽管爱上一支空谷的幽兰,却只敢停留于相对无言中获得慰籍,爱不能爱恨不能很最后沮丧得失鸦片而死。

曹禺在愫方与瑞贞这两位受欺压的女性身上投射了一束光辉,昭示出人类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曹禺细致深入的塑造了愫方这位女性形象,让她受苦难的灵魂在周围的黑暗中闪烁出光辉。

以此赋予她更多的诗意和哲学意味。

在愫方那富有人情美的忧伤那坚韧的闪光的灵魂中倾注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虽然她最终没有避开爱情的殉情,但她把对人生的向往和深挚的爱情注入曾文清身上,体现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返回到题目“北京人”。

而“北京人”在剧中也有一个原始猿人的形象。

这是曹禺采取了一个戏剧象征。

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与现实社会,以及理想社会。

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

剧本作家以原始人的生活寄托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追述,他找到了一个戏剧象征,从此完成了他的写作目的。

11小时前

17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