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遵守交通的故事

等他的主动 2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懒的辩驳 1星

共回答了159个问题采纳率:93.1% 评论

《曹操自刑》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遵纪守法的反义词是违法乱纪,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1小时前

26

濄期承諾 4星

共回答了490个问题 评论

中有个小故事:"东晋时王文度与范文期是同僚,王年纪小却职位高,范虽年长却职位低,两人走路时总是谦让,请对方走在前面.有一次,恰巧王走在范的前面,便谦虚地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也立刻谦虚地说了一句:淘之汰之,沙砾在后.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良拜师千里送鹅毛

21小时前

21

档次问题 2星

共回答了89个问题 评论

古代没有红绿灯,古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在古代,道路也是有区分的。当然那时候没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分,所以区分道路,是按照等级差别划分的。比如秦汉时期,“驰道”就专供天子出行,即便是太子都不能行于驰道上。

  在唐朝的《仪制令》中有记载,古人出行是按照12个字来遵守的:“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贱避贵"就是地位低的要给地位高的人让路,比如普通老百姓要给达官显贵让路,品级低的官员要让行品级高的官员等;“少避长”也很简单,就是年少的人要给年长的人让路;“轻避重”则是轻装出行,携带物品较少的人,要给负重的车马让路,就像如今我们小型车要避让大型货车一样;“去避来”就是行人要让车马,下坡的要让上坡的。

到了宋朝,统治者认为这12字的交通礼制颇为实用,于是下达命令,将其于全国推行。一时间,到处都张贴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交通礼制告示,如果有违背的人,将会受到法律的惩治。

18小时前

3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