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吢连吢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是真的想你 5星

共回答了53个问题采纳率:91.1% 评论

中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一、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学会“择书”阅读,应是一项主动的过程。跟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瞌睡”现象:不少学生提到“一读课外书就犯困”,甚至一想到读书,就哈欠连天。我都会问他:你喜欢读这本书吗?学生往往摇头否定。其实,出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进行的是“被动式”阅读,对阅读的书完全没有兴趣,并非是他们不喜欢阅读。“择书如择友”,朋友总要性情相投、相看两不厌,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看书亦是如此。如何找到这样的“朋友”, 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前下一番功夫,考虑两个问题: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书能满足我?只有清楚了自己读书的动机,才能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书。一本好书,除了教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更能帮我们了解生命意义,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我们把一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如果仅仅是消遣时光,打发时间,我给学生推荐阅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者民国时期的小品文,花草、游记、日记、器物、小说,题材丰富,短小精悍,应有尽有;若要提高写作技巧,体味细节,那契科夫、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合适不过;如果单纯喜欢情节曲折,则福尔摩斯、华生等侦探小说等着你;若是为了体味更深的感情和人文情怀,则非《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等经典作品莫属。除日常指导阅读,笔者还注重让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每节阅读课上,都请学生推荐他们近期读过的书,分享读书心得。这样,读书对于学生就具有了新的含义,读书变成了自我选择,而非强推硬压的“完成任务”,阅读的兴趣有了,才能体会阅读的乐趣。二、搞清阅读的层次与方法,学会“读书”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看来,学生的阅读,也是分层次的,讲究循序渐进的积累。经过了小学阶段字、词、句的积累,初中生在阅读作品时,已经相当顺手,用不着时时停下来琢磨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语法或者文章结构阻碍住,虽然不是每句每字都能读的透彻,但已经能掌握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了。因此初中阶段的阅读,应主要集中在阅读的方法指导上。实践中,我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系统的略读。略读的目的主要是快速浏览,了解作者最重要的主张,或者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在略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读“目录”,因为很多目录就是简略的纲要,比如《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直接揭示了本回的主要事件。除了目录,我还要求学生记住“作者”,若是以前读过的作家,阅读的时候自然更有意义。根据理解的主题,挑几个章节,念个一两段,或者读两三页,加深一下总体印象。通过系统的略读,对书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节省了时间,掌握了重点。二是粗浅的阅读。当学生第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我的指导意见是从头到尾先读一遍,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词语、章节、注解阻挠或泄气。比如学生读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剧感情充沛、对白震撼,也涉及到不少的历史人物:楚怀王、宋玉、婵娟等,若是不能体会作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文风,反而停下来查找词典掌故,阅读的体验就没有了。因此,遇到这类的课文,我都是要求学生一读到底,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感受。当然,略读和粗读,只是阅读的手段,是精细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不能以略读和粗读取代所有阅读的过程。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法国学者巴斯卡曾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我们的目标是要读得更好。三、勤用“烂笔头”,学会做“笔记”不少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伟大的思想家或者文学家都善于做读书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做笔记也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一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笔者主要通过线、号、圈、注的方式完成。划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画圈,主要是标识关键字或句子。批注,在阅读某一章节时,将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此外,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供记忆线索和检索规则,有效的理解和回忆阅读作品。四、不做“海绵吸水”,学会“消化”关于知识消化,钱钟书先生曾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当以蜜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这句话,很好地点明了“博览”与“转化”的关系。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了一个误区:书读得越多越好。因此他们阅读速度直线上升,一天一本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比“快”比“多”成了阅读的主题。笔者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种阅读:海绵式。海绵吸水看似又快又多,实则吸饱了水之后,怎样来的怎样去,并没转做别的用途。阅读也是一样,所读的书、学到的知识总要消化吸收、转化应用,才有意义。《随园诗话》卷十三所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这才是读书的要义。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转化阅读效果,笔者总结出“四问法”和“模仿法”:四问法:1. 这本书整体在谈什么?在阅读时能够找出书的主题,以及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主要问题发散到次要问题。2. 这本书细节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想办法总结出主要的想法、声明或者论点。3.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是全部有,还是部分有?对书中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书仅仅是提供了知识,那就要思考这些知识怎样能用,如果还启发了你,那就更有必要去找其它相关的语句,获得更多的启发。模仿法:当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的作品非常精彩,非常值得借鉴,笔者就鼓励他们对作品的词语结构作细致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真正实现古人所说的“取心析骨”,“取心”即指探索作者的灵魂,“析骨”即指分析作者的文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心”、“骨”重新述说,尝试作一篇类似的文章,以此检验自己到底从阅读中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通过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以致用,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长见识,培养了自学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加强了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能发展了他们的个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21小时前

10

王子拯救 4星

共回答了441个问题 评论

[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阅读培养兴趣教给方法获取引导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如何引领孩子摆脱野性,走进知识的海洋,进入文明的殿堂?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学习,去品读大量的书籍。读书使人智慧,读书使人儒雅,读书使人卓越。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自身的强烈愿望。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推荐学生有兴趣的文章。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之乎者也”,也不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兴趣”是他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因此我们可推荐《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故事会》、《科学家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当然也可推荐一些有关音、体、美之类的书籍,总之要合学生的胃口。 2、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花”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看的“花”;诸如《上下五千年》、《一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看的“精神之花”。 3、引导广泛的阅读。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19小时前

2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