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外八庙包括哪些寺庙

战末日 4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辣条兄 5星

共回答了55个问题采纳率:94.1% 评论

外八庙包括了八庙寺、禹王庙、承德东岳庙、越圆寺、玉皇庙、南岗寺、西岗寺和南风观。
这八个寺庙源于清代的道教和佛教,其中以禹王庙、八庙寺和越圆寺三座寺庙最为古老,而南风观则是明代道教重地。
这些寺庙大多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些寺庙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前往承德市内的旅游中心或相关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13小时前

24

落云无雨 4星

共回答了422个问题 评论

许多人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宏伟壮丽、风格各异的八座寺庙,称外八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环绕在紫禁城外也有八座寺庙,被称为紫禁城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庙。前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其他五座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都在北长街路西。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

进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不大的庙门,石门额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在明代是兵仗局。明代有几位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唐的明武宗最甚,嘉靖皇帝也有此好,因而常御驾亲临兵仗局,观看兵器制作和操练。

后来在主管兵仗局的太监张维怂恿下,挑选了数千精壮太监,天不亮就进入皇宫为皇帝操练,一时杀声震天,引起了诸大臣的不安,多次进言劝阻,才结束了这场由兵仗局引发的闹剧。
清康熙年间几度重修,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今临街山门所嵌“万寿兴隆寺”石额,仍为当年康熙御笔。几次重修中,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加之各殿的配殿,共有房舍200余间的大型寺庙。
清中期后,一些太监年老体衰,无力侍奉宫廷,又无儿无女无家可归,便集中在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这里一度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义会”,年轻时即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中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会碑记”、“养老义会题名碑”多方,记录了养老义会的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一些老年太监仍在这里居住,由政府供养。其中一些有学识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清宫密闻轶事。
现在,万寿兴隆寺已成为民居,但原建筑格局尚存。顺着北长街路西再往南走,71号是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均在天坛祈年殿。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下昭在紫禁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和礼部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皇帝准奏,很快建成昭显庙。

民国时,北京教育协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中任职,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曾在庙中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1937年,在此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出昭显庙再往南走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庙内有明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名声并不大,但至宋以后名声日益显赫。后来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为武圣人关帝。全国关帝庙不计其数,仅北京就有数百座。皇宫旁的这座应是较大的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赐名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重修,并立有碑记。寺坐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离皇宫很近,清代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留宿。同治与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记有“晚入城、住静默寺”、“早间出城后,由馆到静默寺”的记载。如今,这里已是民居,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所在地。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明代时是御用监衙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元世祖忽必烈钟爱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不知何时流落于此。一度作为腌菜大缸使用,清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此庙改称玉钵庵。这个故事在团城一文中已详述。

11小时前

25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