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末休全文及释文

落叶旳飘零 4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硪想蔔開 3星

共回答了353个问题采纳率:91.1% 评论

原文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全诗构思的巧妙,在于围绕一个“雾”字写出诗人独特的“疑”情。在辽阔的江面上,因“雷鸣雨未休”而生“雾”,因“雾裹”而生“疑”,因“疑”而生“山”顿失其巍峨之感;当夕阳西下,余晖反照,雨渐止,云稍开,又因雾“开一半”而生“疑”,因“疑”而生空中“吐出望江楼”之感。

19小时前

14

淩波薇步 2星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评论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末休”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一句诗句。全诗如下: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望古蜀,渺然隔江門。

飞湍疑尾巴,石峡转前川。

云树绕堰塞,雨鸟啄潮痕。

雾裹山疑失雷鸣,霜蚀岸冻红于烬。

水国忘高谢,客心依远别。

平生事已非,况乃今夕梦。

大概意思是:

在牛渚西江夜中,晴空万里,没有片云。在登高远望的时候,隔江之门将古蜀分割开来。急流湍瀑之中显现出像是一条龙在游动。于是我转了个弯进入了峡谷。云雾围绕着山峰,仿佛在听见雷鸣一般;树木环绕着堤坝,而鸟儿在雨中啄食着海拔线的痕迹。山谷迷雾,仿佛失去了雷鸣声;霜冻岸边,变得像是已经变成了灰末。国土水面曾经广阔,我们要记得高谢城池。时光飞逝,往昔沉浮都已成为了梦境。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末休”的意思是指在密雾缭绕的大山之间,仿佛听到了雷声之后,这场雨也不会再下了,有着一种静止的感觉,如同时间停滞了一般。这句话形容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暗示了他脑海中对古人和历史的怀念和回味。

17小时前

14

谁向江南 3星

共回答了321个问题 评论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雷鸣阵阵,大雨急来,落个不休,原来清晰的江面,顿时烟雾朦胧,一片迷茫。这正是夏日常有的气候和景象。原来屹立江中的美丽的焦山因 “雾裹”而再也看不见了。既说“山疑失”,可见原来不但有山,而且清晰可见,只是现在才消失了。一个“疑”字正生动地写出了“雾裹山”、山顿失的情景。这既是以山写雾,又是以雾写山,明写雾,暗写山,一石二鸟。写雾,除用“山疑失”加以衬托外,又用一“裹”字状其浓密。写山,用一“失”字,是不写之写,更增添了山的朦胧美。至此,夏日雷雨的骤然而至,烟雾笼罩焦山,江面一片迷茫景象已历历如在目前。

第二联“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夕阳”,既点明时间已是傍晚,并照应题目中的“晴”字,又为画面抹上一笔亮点。承上,雨还未完全住,突然西天边上露出了太阳,而大雨织成的雾网还未完全散去,只被太阳的热力打“开一半”,一束阳光从云隙里透出,刚好先照射在高高的望江楼上,则楼好像从空中吐出一样。“吐”字极妙,活画出了雾开楼现的生动形象,使本来静止不动的望江楼带上了动态美,又突出地表现了焦山和山上的望江楼的高耸入云。不仅如此,它既是雾“开一半”的必然景象,又生动地照应了前面的“山疑失”。如果没有前面的“山疑失”,哪来后面的“吐出”的“望江楼”?可见这“吐出”的“望江楼”正是根植于前面那“疑失”的“山”上的。反之,如果后面不写“吐出望江楼”,则前面的“疑失”之山,便真的“失”去了,则必失之空泛,又何来“疑”字呢?故结句之妙,不仅生动形象地活画出了夕阳之下、云雾之上的“空中楼阁”,又把前联的大“雾裹山”自然而巧妙地勾连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真实而生动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极富情趣。

14小时前

2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