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字由来

不弃深爱 2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沒感情旳亼 4星

共回答了402个问题采纳率:99.1% 评论

在中进士之前,曾国藩都叫曾子诚,是他爷爷曾玉屏给起的,这是取“诚”字之意,寓意为人要真诚。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人生才能顺利成功。

说句实在话,这名字还是不错的,而曾国藩从书中悟出的那五个字的人生哲理中,“诚”字摆在第一位,待人以诚,方显人心。

在中进士之前,曾国藩没想过要改名,这个子诚的字,他用了二十七年,一直都很顺当。为什么他在中进士之后要改名呢?

其实很简单,为了避讳。

他要避谁的讳呢?

一般的情况下,臣子和百姓起名,都是避皇帝以及皇家人的讳,那是封建朝代的规矩。学子们在考试的时候,文章中上若牵扯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名字中的某个字,都要缺笔画,以显尊重,否则后果非常严重。即便是学子一时之间忽略了,有的丢掉了功名,有的甚至连性命都丢掉。

清代从康熙到乾隆,都盛行了一阵子文字狱,一首诗里某个字用得不当,被人检举揭发,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啊!

一家人死得太冤了。

曾国藩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写的文章当然不会出事。

作为一个名人,一举一动都会受人瞩目。曾国藩要进翰林院,他已经想好要烧三把火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把新官上任用的招数,用在了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了。

第一把火已经烧了,光有文章给诸位大人们看,还不够,要傍上穆彰阿那棵大树,就必须让穆彰阿对他刮目相看,所以他要烧第二把火。

他早就知道,穆彰阿的字叫“子朴”,如果他一直叫“子诚”,从某种方面去考虑,似乎与是穆彰阿同辈之人,以后在官场上混,一旦被一些有心人拿来做点文章,那可就大大的不妥了。

所以他决定改名。

在改名之前,他故意拉上郭嵩焘,去天桥上找一个先生,要给自己看看前程。

天桥上那些混江湖的,眼毒得很,见衣着光鲜的郭嵩焘对一身旧衫的曾国藩,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早就猜到曾国藩不是普通人,于是先说了一番恭维话,什么先生今后前途无量什么的。混江湖的人,无非就是看人说话,多少忽悠几个银子。他见曾国藩的眉头一皱,马上意识到光说好话不行,还得略微变化一下,于是近期恐有不顺之类的话就出来了。

一般人要是被先生的这么一忽悠,就会急得三神出窍,只要先生的能够帮忙避过灾难,花多少银子都愿意。

可曾国藩已经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对于先生那类人的招数,了然于心。但是他当着郭嵩焘的面,也装出一副着急的样子,对那先生说:我想

9小时前

39

浅浅灰潮 2星

共回答了2个问题 评论

曾国藩的名字大有来历。

曾国藩乳名宽一,读书时取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字伯涵,自号涤生,1838年中进士后始改名国藩。

另外,在曾氏家族中,曾国藩兄弟是传字辈,其派名分别为传豫(国藩)、传晋(国潢)、传谦(国华)、传恒(国荃)和传履(国葆)。曾国藩弟弟们名字中的“国”字是否是追随曾国藩而起,目前尚未见权威说法。想来两者应该是大有关系的。同时他的几个姐妹也都叫国兰国蕙等,其中的关系确实值得研究。

清康熙年间,皇帝御赐孔、孟、颜、曾四姓统一辈分派语,以前后贯穿不乱,全国同一,其中曾氏派语为:“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年间,又续赐曾氏派语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初年,袁世凯又以大总统名义续赐曾氏派语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7小时前

4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