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青萍之微末兮全文

芯靈寶箱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爱恨忐忑 1星

共回答了129个问题采纳率:92.1% 评论

      起青苹之微末兮,化狂飙以骋太宇,斥蜚语流言而自立兮,劈江山社稷以新章;惟天地之无穷兮,颂宏恩之不绝。尽吐哺握发之苦心兮。畴亘古孰可以比亢。

      以微末之力驰骋于天地间,不为世人评价左右开辟国势新运程,万古流芳、百代敬仰,尽心尽力无人可及。

2小时前

37

一句晚安 2星

共回答了79个问题 评论

青萍起于微末(应该是风起于青苹之末),原意描绘的是风的生成以至强大的过程。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的时候先在小草尖上轻轻飞旋,最后会形成强劲猛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风是从小风发展而来。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

出处: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风赋》。

原文: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

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译文: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

等蓟风势逐渐平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栓了。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

它吹动着花草,散发着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来回盘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平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

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里,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凄凉、寒冷得很,清凉的冷风使人为之感叹。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能解酒,让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扩展资料:

风起于青苹之末中的“青苹”二字在在实际使用中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至少可以见到三种不同的写法:不少人写作“青苹”,更多的人写作“青萍”,也有人写作“青苹”。

1、宋玉的原文用的是“青苹”,这个“苹”是繁体字,按照《简化字总表》,“苹”应简化为“苹”,于是“青苹”理所当然地成了“青苹”。“苹”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原来,“苹”是“萍”的本字。

从造字来说,“苹”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草头,表明这是一种植物;下面的“平”字,标示读音为píng,同时,“平”兼有表义作用,形容浮萍贴于水面的平展的形状。

2、 萍者,浮萍也。这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凡是到过水乡的人,总见识过浮萍的真面目,卵形的叶子平铺在水面上,颇有观赏价值;叶下虽有须根,但并无固定作用,故名为浮萍。

在汉语词语中,“萍”的这种特点有着充分体现。比如四处流浪的人,人称“萍踪不定”;不相识的人偶然碰到一起,人称“萍水相逢”。浮萍的叶子紧贴于水,重心很低,一般的小风是吹不动的。“风起于青萍之末”,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青萍”和“青苹”相比,只是貌似合理,其实同样经不起推敲。

3、青苹,这是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蕨类草本植物。茎横生于泥中,长长的叶柄伸出水面。叶柄顶端有四片小叶,形如汉字“田”字,故又称田字草、四叶菜。只要水面上有风,青苹便会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晃动。

“风起于青苹之末”,这是多么精细的观察,多么生动的描绘。元人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中有两句唱词:“青苹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只是微微一点,极尽轻柔,但转眼之间便狂风大作,树倒根拔,大自然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1小时前

23

紫幻月蕾 2星

共回答了200个问题 评论

战国·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22小时前

2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