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的真实故事

如果她 2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为你笑 4星

共回答了439个问题采纳率:97.1% 评论

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讲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1942年的中原大地,饥荒成灾,哀鸿遍地,506万河南百姓死于非命,千万家庭流离失所。300万条生命,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亡人数的总和,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人数的十倍。温故历史,真相竟如此残酷。

  河南大饥荒,是天灾,也是人祸。

  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河南,军粮、草料、兵源全部“就地取材”。

  1937年到1942年,河南出兵出粮均列全国之首。

  异常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使得河南民力物力财力早已枯竭,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交完赋税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

  而且,在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看来,尽管河南是中日军队角逐的主要战场,但却非相对稳定的大后方,随时准备放弃。

  因此,蒋介石提出“不让粮食资敌”的口号,一面将河南农民搜刮殆尽,一面随时准备抛弃这三千万子民。

  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蒋介石才会在1938年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而这件事情,也是导致1942年河南大旱的根本原因之一。

  蒋介石的“以水代兵”之法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但也让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所属44县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黄河水淹没。

  黄河水退后,形成了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了沙滩。

  1942年,中原大旱,河南全省无一地幸免,麦收只有一两成。

  八九月间,河南临黄河各县又遭水灾,河水溢堤,汪洋泛滥,大旱之后复遭水淹,灾情更重。

  到了夏秋之交,蝗灾又至,漫山遍野遮天蔽日,落到田间,禾苗皆被吃光。

  眼看着仅存的一点庄稼被毁,中原百姓叫苦连天。

  炼狱

  1942年冬季来临,饥荒加上寒冷,整个中原大地犹如炼狱。

  古都洛阳街头,昔日繁华荡然无存,到处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一个个迈着踉跄步子,叫不应,哭无泪,无声无响地饿毙街头。

  一群群恢复了狼性的野狗,则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死尸。

  有些人家,大人都已陆续饿死,仅余儿童流落街头。有的母亲已经断气,而食奶的孩子仍在噙着奶头吸吮哭泣……

  古城叶县,当地老百姓吃的是花生皮、榆树皮,甚至一种毒性很强的野草“霉花”……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

  物价已经涨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许多人被迫卖掉自己的年轻妻子或女儿去做娼妓,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

  最触目惊心的是,人食人的惨案时有发生。

  母亲将自己的孩子煮了吃,父亲将自己孩子煮了吃……有的家庭,把所有的东西卖完换得最后一顿饱饭,吃完后全家自杀。

  老弱妇孺只能等死,年轻力壮者则不得不铤而走险,走上逃难的路途。

  陇海铁路沿线,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失足毙命,已为常事。

  河南省政府视察灾情大员张仲鲁在洛阳火车站附近见到一列火车进站,灾民争相攀登,不管多么危险都在所不计。

  “火车行进途中开进涵洞。因车顶坐人太多,且超出涵洞高度,被洞口阻挡而纷纷坠地,顿时血肉横飞,摔死者不计其数。”

  从郑州循大路南行,乞食逃荒的灾民更是络绎不绝,走不动的即倒毙在途,景象凄惨。

  灾民逃出来时,穿的都是他们最好的衣服,带的是他们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烧饭铁锅、铺盖,有的还携带一座老式座钟。

  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已经彻底失去信心,没有留恋,甚至连时间——座钟都带走了。

14小时前

8

蜕变自我 1星

共回答了103个问题 评论

洛阳难民收容所

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刹时,黄水泛滥成灾。中牟、太康、扶沟、杞县、西华及安徽部分地区十几个县,顿成一片汪洋,人死畜亡。房舍田园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此时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荒,无人过问,有的投亲靠友,投奔异乡,有的无亲无友,只有束手待毙。大批灾民逃亡陕西。

1941年在河南省救灾会授意下,成立洛阳难民收容所。其任务是救济灾民,转赴陕西。这年河南省大旱,饿殍遍地,树皮吃光,灾民卖儿卖女以充饥肠,难民收容所之任务重大,不言而喻。难民收容所任务重而编制人员却仅有6人:主任1人、干事3人、录事2人。其工资按省级待遇定量发给。当时以实物为主,法币为辅。每人每月小麦一石二斗,约192斤。

收容所在贴廓巷东头火神庙及袁胡同一些群众家中,设有难民临时住宿。难民是流水式的,来来走走,没有固定。但每次向什么地方遣送,事先都向难民们开会动员,让难民们自动报名接受遣送。

每逢冬季,难民所舍衣舍饭,事先将所发放之赈衣、赈饭、印成票本,盖上公章。先向城区附近灾民作了解调查,按其人口多少一次发放。每票赈衣一件(赈衣就是军队发放多余的棉军衣)。赈饭一次,每次用大马勺盛稠米粥一马勺,以作救急之用。这仅是救急不救贫,每年一次。另外派人在东车站办理移民过路登记事宜,每日进行登记,发放口粮,交涉车辆。因敌机骚扰,收容所在架鸡沟有一窑洞,作临时仓库及临时办公之用。1943年日寇西进,侵犯洛阳时,难民收容所宣告结束。

(据《洛阳文史资料整理》)

灾年见闻:封街门

1942年,修武县农村发生了一种怪现象,有的村子所有农户全部用土坯把街门垒住,底下只留下一个小口。人若想出入,得像狗一样地爬进钻出,并且所有的小口都用石板或者木板等东西挡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据几位年长者说:“那几年修武连年遭灾,不是旱就是涝,后来又来了个蝗虫满天飞,把庄稼全吃光了。为了活命,穷人家要长年累月出外逃荒要饭,怕别人拆了自己的房屋把木料卖掉或者当柴烧。富人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土匪的绑票或者抢劫,故而也装出了一幅人离室空的可怜相。”

(据《修武文史资料》整理)

灾荒年的食物

1942年,许昌,夏秋连续遭灾后,有经验的老农知道要“滚”大年馑,于是千方百计节粮储菜备荒。农忙刚过,大多数农民就已改一天三顿饭为一天两顿饭,并把红薯叶、红薯秧、萝卜缨、谷糠、荞麦叶等掺入杂粮吃。这些东西吃完后,部分饥民就到地里挖大麦苗、豌豆苗、扁豆苗,拾雁粪充饥。麦苗纤维粗,难嚼不好消化,得切碎煮熟后才能勉强下咽。

次年春,地里野菜一发芽,饥民就挖来吃,野菜吃完后,就拔味道苦涩并带有毒性的“麦浪子”吃。这种植物洗的时候,一搓揉满盆白沫象放了洗衣粉一样,吃完不久,身上便会出现浮肿。

春暖树木发芽后,树头菜成了饥民的主要食物。杨穗、杨叶、柳絮、柳叶、榆钱、榆叶、槐花及椿树叶、梨树叶等都被采摘一光。有的农户家里树少,就偷采别家的树叶;有的上树采树叶,因四肢无力而从树上掉下摔死;更有因吃了树叶而中毒身亡的。

(据《许昌县文史资料》整理)

“舍饭”场

1942年,许昌灾荒严重的时候,首先在县城关帝庙和元丰蛋厂设立“舍饭”场,很多人都从十几里外赶来排长队领“舍饭”。每人一勺稠米饭,有的人就带回家掺点野菜一煮,作为一天的食物。城里开设粥场不久,乡镇也开始有办“舍饭”场的。做“舍饭”用的粮米,县政府拨发一点,主要是就地向富户筹措。

当时,官池乡李简村的舍饭锅设在村里的一处空场上,用的是两口做豆腐的大锅,每天上午烧两锅粥。开始几天,还像回事。村里人按人领取,一人一次可得一小瓢。没过几天,舍饭已经稀得不成样子。原因一是粮米不足,二是经办人从中克扣。没过多久,舍饭场就垮了。

(据《许昌县文史资料》整理)

打蝗虫

1943年秋季的一天,修武地区,突然一阵大风由西南方向吹来,呼呼作响,霎时间,遮天蔽日,像阴了天似的。定睛细看,原来是飞蝗,盖顶隔离天日,不一会蝗虫开始降落,落在树上像大鞭一样,粗大的树枝,压得一闪一闪,几乎要断折下来。地面和建筑物上,像下了一场黑雪似的黑压压一片,活蹦乱跳,令人毛骨悚然。飞蝗落在庄稼地里,发出“沙沙沙”的嚼噬声,不一会儿,玉米、谷子、高粱就都变成了光杆。

为了消灭蝗虫,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当飞蝗来临时,开始是各持工具,守在地边严阵以待,飞蝗一落地,人们便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多数农民用的是锅碗瓢盆及布单做成的大小旗帜),点燃烟火,鸣枪放炮,造成恐怖气氛,惊吓蝗虫不敢落地。

蝗蝻来临时,农民把自己的低头地边挖成沟壑,将蝗蝻赶进沟内扑打、烧杀、或放水溺死,但多数农民各自为战,只是将蝗虫从南地赶到北地,或由东村赶到西村。那时有的农民还将蝗虫视为“神虫”,所以更有巫婆神汉,烧香祷告,求蚂蚱神保佑自己的庄稼不受侵害,埋怨人们不该灭蝗吃蝻。

当时,河南省将造成灾荒的原因都归到蝗虫的头上,于是,为了消灭蝗虫,省政府也积极动员,并专门由政府人员分赴灾区,带领广大农民对蝗虫进行围剿。与此同时,还令建设厅赶紧写出治蝗措施。

建设厅凭着素日民间的传闻,综合总结出四条防治措施:挖沟掩埋法;围烧法;炮轰法;扑打围剿法。以上4条,经省政府委员会定为《河南省治蝗方案》,由省政府印发各专、县参照执行。

(据《修武文史资料》整理)

巩县救灾委员会

1941年秋到1942年夏,一场绝无仅有的旱、蝗灾害降临巩县。百姓在走投无路,乞讨无门的情况下,各村居民纷纷群聚集起来,到县政府群起请愿。为使事态不致扩大,县长李子俊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县府各科室分片负责向群众解释,随后,成了巩县救灾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共办了六件事:

一、祈雨。李子俊邀请此前历任县长及各乡较有威望的士绅,一起到大巴沟龙王庙祈雨。从大巴沟回来后,又在南窑湾沟山头上的龙王庙内设道场,烧香上供,诵经祈祷,以安定民心。

二、开仓放粮。各乡镇统计灾民数目,将数字上报县府,救灾委员会将所存仓谷按比例发给各乡镇和救济院,再由各乡镇负责发给灾民。但发放多少,却无账可稽。

三、请赈。以县长名义向河南省及中央政府上折呈报灾情,请求赈济。折呈递上后,只听说中央将派大员前来视察,但始终未见人来,更未见有拨发赈款和赈粮。

四、办募捐。由救灾委员会向外省、外县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的本县人和县内富户发募捐信,动员他们以慈善为怀,慷慨解囊,资助灾民。当时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在西安义演,所得收入即买成杂粮运回巩县。

五、办舍饭场。当时巩县共有181保,县政府责成各保设立一个舍饭场,每日按灾户人口分给一顿稠米饭,所需粮食各保长自筹,不足由救灾粮内补助。经办人领多报少,从中渔利,半路克扣的情况十分严重。六、扩大救济院,收容儿童。

除了这些救灾措施外,民间也有人提供了一些度荒办法。例如,当时有人将《灾荒备忘录》一本旧书中记载的“救灾不饥丸”一方,撕下函致救灾会。其方是将大豆、芝麻、红糖、大枣等研末混制为丸,如核桃大,吃一丸可保一日不饥。经试制服用,有效,但因当时购料困难而未推广。

(据《巩县文史资料》整理)

12小时前

1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