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京天安门作用是什么

鲤鱼舞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学着去花心 2星

共回答了250个问题采纳率:93.1% 评论

天安门在古代是皇帝宣诏的场所。明清两代,皇帝颁布诏书都在天安门进行,皇帝颁诏,意为颁布天书,因他自称为真龙天子,所以是奉天宣诏。

当国家有重大庆典时,皇帝就会在天安门宣诏,宣诏的仪式极其庄重,文武百官在金水桥南跪听。清朝时,宣诏官先读满文,后读汉文。读完后,将诏书放在一个精致的檀木匣子中,从天安门正中堞口处翩然飘下。

天安门下接着的是礼部的官员,接到诏书后,出大清门,按礼制要求带回礼部。礼部的官员在接诏时,也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最后恭镌诏书,分发颁行到各省。

1小时前

17

猪猪糖果 3星

共回答了325个问题 评论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为封建帝王一贯把自己标榜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天子”,故明成祖朱棣命其名为“承天门”。当时是一座三层重檐木结构的牌楼。明天顺元年(1457年)被焚毁。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改为九开间门楼。明末,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被清兵逼迫出城时,承天门毁于兵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度重新修建,易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建制上大体成了今天这个样式。

天安门高大雄伟,巍峨壮丽。最上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门楼,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有菱花窗门三十六扇。城楼下面是一座十米多高的红色大砖台,再下承以汉白玉须弥座。整个建筑通高33.7米。门前有雕琢精美的外金水桥七座,成武教厚的大石狮两对,浑圆挺秀的华表一对。它们巧妙相配,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整的建筑艺术杰作。

关于天安门的建筑形式有着不少的说头。屋顶正脊两端各装饰着一个龙头形正吻,前后垂脊上也各有龙之类的吻兽,此曰“九脊封十龙”。表示上天有十条龙来守卫皇宫。楼间广九纵五,此谓“九五”,象征帝位。城门共有五阙,中间的只准皇帝出入,最大;两旁的许宗室王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出入,稍小;最外面的为四品以下官员出入,最小。

天安门在明清时最大的用处,是每当新皇帝登基、选纳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这一天,天安门堞口正中设立宜诏台,礼部尚书在太和殿接受诏书后,即捧至台前,由宣诏官登台宜读,文武百官及蓄老则向北跪在外金水桥巡南恭听。宜诏完毕,遂把诏书放在一个木雕的金风嘴,用黄绒绳从城楼正中系下,由礼部官员托着木雕云朵形盘子跪接,此谓“朵云接诏”。然后诏书放进“龙亭”,抬着送至礼部,用黄纸普写,分送各地,颁告天下。这一整套仪式称之“金风颁诏”。清直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颁布溥仪退位诏,“颁诏”仪式从此宣告结束。

可以说,天安门在历史上一直是最高统治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帝制不复存在,天安门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

21小时前

3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