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诗主旨

一叶浮萍 3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情若傷 3星

共回答了3个问题采纳率:96.1% 评论

潼关的主旨: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带⼭河的雄伟壮阔,由写景⽽怀古,再引发议论,《潼关》的主旨是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民的苦难,⼀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兴⼟⽊,从⽽给⼈民带来巨⼤的灾难。

扩展资料

  ⼀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民,作者点出了封建统治与⼈民的对⽴,揭⽰了统治者压迫⼈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民的同情。

  潼关是关中的东⼤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第⼀关”的美誉,清末⾰命家、元曲作家张养浩创作了⼀⾸散曲作品,名为《⼭坡⽺·潼关怀古》,全诗豪迈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字⾥⾏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潼关的原⽂: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河表⾥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秦汉经⾏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小时前

36

心中的情侣 4星

共回答了498个问题 评论

《潼关》主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2小时前

17

幸福太奢侈 4星

共回答了49个问题 评论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21小时前

31

烟酒糖茶 3星

共回答了367个问题 评论

《潼关》是晚清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第一句写潼关在山坡上,紧挨着黄河,形势很危险;第二句的作者经过此地时,马蹄声被秋风吹走,指明了时间和路程;三四句话描述了浩浩荡荡的黄河和潼关山峦起伏。全诗奔放,将景物描写与浪漫巧妙结合,含蓄生动。

表现了诗人渴望破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青春精神。这首诗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地区山川的壮美,体现了诗人破万劫不复、雄心勃勃、锐意进取的心态。

17小时前

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