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酒是药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长调短叹 3星

共回答了304个问题采纳率:97.1% 评论

陶渊明向来被尊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这首《归去来辞》则综合展现了作者真实的人生体验。欧阳修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李清照她爹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另一位北宋文学家宋庠也评价:“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可见这首辞赞誉颇丰。

这首辞赋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这一年,陶渊明看透厌弃了官场生活,正式解印辞官、回归田园,《归去来兮辞》也就成了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陶渊明像·清·《晚笑堂画传》)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这首词更是其心志的寄托,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体现归隐意识的代表之作。这篇辞体抒情诗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陶渊明由此畅想了往后闲适自得的田园生活,也是其由“入世”到“出世”的心态转换之体现,经历了“入世”的洞察体验,对官场仕途、朝政阶层都有了直观的体会,陶渊明也明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这其中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之体现。毕竟所有“退而避世”的做法都只是个人在时代大潮之下的被动选择。

不过,与其去违心地迎合官场仕途,倒不如旷达洒脱地游离于纷争之外,自享一方天地,这多多少少也透露着几分豁达与不羁之意。《归去来兮辞》也正表达了作者以上诸多思想感情。细细探究如下:

表达了作者对仕途官场的厌弃之意,这首辞赋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政治抱负不得志的体现,因而作者也才选择了避世归隐。

当时的魏晋时期,官场极为黑暗腐败,陶渊明自恃清高,不愿与权贵结交、沆瀣一气。后世更是有流传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正是十三载的官场生涯,让陶渊明认清了社会现实,陶渊明自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而在当时的官场风气下,即使自己满心宏图伟业,终究难有施展之机。要费心费力去立足本与自己内心不相容的仕途,也非陶渊明心之所愿。既然社会现实并不清明,也就失去了热心从政的土壤,再违心立于朝堂上也没有多大意思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正体现了陶渊明悟得内心追求的心境开阔之意。

人终究不能自欺欺人,陶渊明是何等心思开阔之人,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陶渊明也过了“不惑”的年纪、往“知天命”的年纪靠近,内心自然更深知自己真正的追求与寄托。于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言中写道:“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若要丧失自我去求取功名,自然是愧对自己的人格与品性。而作为一个刚正不阿、一身浩然之气的清廉之官,官场百态,于陶渊明也只能是过眼浮云了。

(清·金史·陶渊明画像)

这首辞赋也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欣喜之情与向往之心。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心,从这首辞赋中可见一斑。“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四句读来韵律自然、轻松畅快,可见作者内心喜悦,对田园生活内心早已迫不及待,这大概也是放下官场后的如释重负之感,要奔向自由快乐的新生活了,如何叫人不向往。再无束缚自我的官场规则,也不再有强人所难的人情琐事,想想便内心畅快,怡然自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些词句,我们读来便脑海中自成画面了,这也正是作者为他自己描绘的即将展开的美好生活之画卷。作者已经想好了归隐田园的实际的生活景况,而这些画面不知在他脑海中闪现了多少回,近在眼前的理想时日,这也催着作者加快了归隐的脚步,陶渊明的心灵与精神也早已插上了翅膀,飞去了世俗之外的田园自然之中,在那些仕途摸爬的日子里,田园自然恍若梦中生活,如今即将拥抱这梦中景象了,如何叫人不欣喜。

(明·沈周作品)

当然,这首辞赋也表现了作者对现世生活的“看透”之意,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悟到了“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的思想。

这也是其老来看淡世俗、功名与利禄,追求平淡、自然、天命的哲学意味。全文读下来,读者感受到的以摒弃官场、向往田园与自由生活的心意为主,但也能透过轻松畅快的表意之下,感受到作者略微的心酸无奈与忧愁之意。若是事事顺意,那也不用避入田园。若是官场顺达,自然也不必隐入自然。看似逍遥自在的词句,却并非如字面般恣意旷达。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呢?经历过不顺、不快,方知内心真正的所思、所想、所追求。我们知道,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单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不然也不会早年迈入仕途了。

((传)元人作耕种图)

只是经历过仕途的无奈与不快之后,才更知山水之乐,也沉醉其中。这也让我想起其著名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草盛豆苗稀”可见陶渊明这田园生活虽逸趣横生,倒也非专业农人的作为了。毕竟,陶渊明选择归入田园,既是世俗逼迫,倒也是当下不二之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也正是陶渊明看透了世事、捂得了乐安天命的终极意味。

总之,《归去来兮辞》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陶渊明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欢迎关注长夏

1小时前

3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