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的种植技术

曾经我伴你 4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做他王 4星

共回答了452个问题采纳率:97.1% 评论

五倍子蚜,属昆虫纲、半翅目、同翅亚目、倍蚜科+分有翅与无翅两种:有翅成虫为雌虫,灰黑色,长约1.5~2毫米,头部触角5节,翅2对,足3对;无翅成虫雄者绿色,雌者褐色。长约1.1毫米,一年可繁殖6代,无休眠期,靠吮吸盐肤树液和赤齿藓的水分、营养物质生活。适合倍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一5~40℃。 五倍子的生产过程是:每年春季4月中旬,五倍子蚜为了“生儿育女”,它的越冬有翅迁移蚜,由赤齿苔藓上迁飞到盐肤树刚萌发的嫩芽上,产生有性的雌雄无翅蚜虫。经交配后产生无翅的单性雌虫,称干母。大约7天内,干母爬到盐肤木嫩叶上,开始取食汁液,叶片受到刺激后,细胞迅速增生膨大而形成虫瘿,也就是它的“产房”。干母在密封的“产房”内,旺盛地进行单性生殖,一面吸吮嫩枝叶的汁液养活自己,一面在里面“生儿育女”。在正常情况下,1头干母形成1个雏形倍子。干母在倍子内分别于5~7月连续进行3次单性繁殖,形成3代干雌。每头干雌能繁殖20多头后代。据统计,成熟的倍子内蚜虫可达5000头左右。随着幼蚜的增殖和幼虫长到成虫,这个“产房”也不断膨大。于九十月间逐渐形成有翅成虫,即为秋季迁移型蚜。此时,倍子基部开始自然破裂,有翅成虫便倾巢而出,纷纷飞离“产房”,而迁居于另一寄主赤齿苔藓之上,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幼小蚜虫,并固定于寄主茎上分泌蜡质包围虫体。形成球状茧过夏越冬。次年春,又迁飞至盐肤木上繁殖。药农们在鲜倍为黄白色,在阳光下呈鲜红色或微红色,倍子内幼虫已长至成虫,即将破巢而又尚未破巢之时,摘下倍子。放入开水锅中煮2~3分钟,将倍内虫子杀死,捞起晒干、阴干或烘干,即成商品倍子。如果采收过早,一是嫩倍多,个头小,影响当年产量;二是减少或灭绝了次年倍蚜虫的虫源,影响来年产量;三是倍子质量差。据测定,成熟五倍子含单宁量56%以上,嫩倍单宁含量仅42%左右。采收过晚,倍子大量破裂,总色度加深,造成质量下降。因此,应适时采收。 倍蚜在倍子内生活时间只有3个多月,且“多子多孙”。一个雌蚜可繁殖千万个后代,蚜子蚜孙,济济一堂,洋洋大观,使五倍子由肉眼难以看到而长成菱角乃至拳头大的倍子。因为五倍子是商品,要求完整、漂亮,在倍子未破裂前采收,结果倍蚜还未成熟和遗子于自然界就母死子灭于商品倍子中了,因而产量极不稳定。加之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即使有倍树,也少有倍子结于叶上。因此,为了达到稳产高产,等树上倍子自然破裂5%~10%时采收比较适宜,或在树上保留一定数量的种倍。这样才能保证当年和来年稳产高产。 五倍子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既是重要的药材,又是不可缺少的现代工业原料,是国际市场上的紧俏货。据报道,世界年产五倍子约700万公斤,其中我国产约600万公斤,而世界年需求量约2000万公斤,缺口甚大。我国是五倍子的主产国,生产的五倍子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出口(限额),还要供应国内数十家企业加工,国内市场也十分紧缺,每公斤售价高达30元以上,每吨约4万元。发展五倍子生产,投资小,见效快,易栽植,用途广,只要科学管理,收入可观。又不与农业争地、争肥、争劳力。既有利于生态平衡,保持水土,又可增加出口,支援国家建设,一举数得。是农村商品生产中颇有发展前途的生产项目。从生态学和经济地理学上看,陕南秦巴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冬寄主资源——细枝赤齿藓。这里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雨量900毫米上下,≥0.1毫米的雨日约120多天,相对湿度73%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700多小时,日照百分率39%左右,正好适合肚倍蚜及其冬寄主的生长繁衍。当倍子自然破裂,夏迁蚜往冬寄主上飞迁时,正是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晴间多云的天气,有利于倍蚜转主寄生。破裂倍1~2日即可飞迁完毕。每平方米苔藓上的倍蚜寄生数量可达2500头,多的过万头。春迁蚜羽飞时,晴天较多,回迁成活率较高,树缝宿存的雌性蚜数量较多。发育迟缓不羽飞的倍蚜寄生在藓上可继续繁殖,即使某些倍树当年的种倍被采净,翌年仍有一些倍树挂倍。4月中旬,天气凉爽,对干母营瘿十分有利。在陕南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都适宜五倍子生产。特别是肚倍,应该大力发展。陕南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建成我国和世界五倍子高产区。

5小时前

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