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海陆路线

小时候可浪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高尛样 3星

共回答了334个问题采纳率:91.2% 评论

“闯关东”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路。鲁西地区的人“闯关东”多取陆路,陆路是经“辽西走廊”的“傍海道”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地区。鲁中地区的山东人闯关东多走海路,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海天相连,山东人从龙口、蓬莱、烟台、威海卫和刘公岛前往大连。陆路称为“闯关”,海路则被称为“偷渡”。

闯关东艰难陆路

  多数陆路闯关东的山东人是不能奢望坐车的,只能徒步跋涉。对于这些贫民来说,跋山涉水数千里,要走好几年,其艰辛难以用语言形容。很多人风餐露宿,一路乞讨,饥饿、疾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根据1930年日本人做的一份调查,多数闯关东者所带路费不足15日元。他们兜里可怜的一点盘缠,多半是借的高利贷或者卖房卖地,从大连到奉天的车票是6.16日元,到吉林13.2日元。一般来说,等他们买完火车票,兜里的钱也就空了。满洲铁路局挖空心思赚流民的钱,他们将北部的农产品运到大连,用回程的空货车运送关内移民,榨光了移民的血汗钱。可是仍有很多人连这样的货车也坐不起。

  闯关东水路的凶险

  从海路去“闯关东”充满凶险与艰辛,有首诗写道:“渤海风掀恶浪摧,三更雨打断船桅。乡人尽做波中鬼,不敢回头任泪垂。”能安然踏上东北土地的只有十分之一二。

  一个叫刘文忠的人,老家在山东省蓬莱。1893年秋天,刘文忠的爷爷一家8口人划着小舢板出海,整整在海上漂了两天。快要漂到旅顺的岸边时,袭来一阵巨浪,有6个人都被海浪卷走了,只剩下刘文忠的父亲和姑姑活了下来。直到1900年以后,从山东到大连、营口、旅顺才逐渐开放定期轮船,但船舱的条件相当恶劣。一个叫李统信的人,全家在1939年去大连时,坐的是一艘叫“大连丸”的日本轮船。由于没钱,李家人只能挤在最低层的下等舱。船舱里弥漫着晕船者的呕吐物和大小便混杂的臭味儿,仿佛公共厕所,这味道让李统信终身难忘。

3小时前

10

呆呆的啊呆 4星

共回答了444个问题 评论

近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主要分两种,一为旱路,一为水路。

旱路:

鲁西一带的山东人多凭借脚力走旱路,旱路叫做“傍海道”,顾名思义,它是一条顺着海边的大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1907年之前,它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

山东人去闯关东,多是在老家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土地,身上缺少盘缠,到关东是为了梦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寻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肥沃黑土,凭借着这份信念,路再遥远,他们也会带上一家老少踏上前程。

年轻人多是靠步行,也有推着独轮木车或大车的,车上多半要承载老人或孩子,以及一些“破家值万贯”的必备家当。

稍微有钱的一些人,不排除赶着畜力车前行,这种人家中,牲畜已是最昂贵的家当。

除了主要路线傍海道,还有喜峰口和古北口两处关隘,有一些山东人会走这两条路线,同样可以进入赤峰、通辽地区,既可以继续向北抵达吉林黑龙江,也可以在现今的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停下脚步。

到了清朝灭亡的那一年,津浦铁路和京奉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加上原有的胶济铁路,山东人闯关东也多了一条铁路路线。

铁路的通行,使得民国时期的山东人闯关东多了一条捷径,据铁路部门的统计,仅1927年,平均每天从青岛出发前往东北的农民有3000人左右。截至建国前,通过胶济铁路前往东北的人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其中1935年的山东水灾,胶济铁路开通难民专列,运送了十三万多山东难民前往东北。

水路:

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与东北辽宁半岛的旅大地区隔海相望,如同现在的台岛与福建,至今口音区别不大,这也说明大连有多少山东半岛的移民。解放前辽宁半岛叫做海北,山东半岛叫做海南,多少山东人跨越了海峡,成为辽宁半岛上的“海南丢儿”。

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的最近处,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公里,海运很早就成为两地来往的主要手段。

山东半岛的人们闯关东,大多采用海运方式,路线有多条。

出发地有烟台、龙口、青岛、登州栾家口等多处港口,抵达的港口主要是大连、安(丹)东、营口等辽宁沿海港口。

选择大连登陆的人,通常会继续顺着东清铁路继续向北行进。

安东登陆的可以溯鸭绿江北上,营口登陆的可以溯辽河而上。

不为人知的是,虽然晚清早已把乌苏里江以东划给了沙俄人,仍有千万的胶东人选择了更远的“闯崴子”的海上路线,崴子指的是海参崴,现在已经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闯崴子的人多为从事渔业和贸易业,也有很多人把海参崴当成了中转站,由此向西进入白山黑水。

闯关东的过程其实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晚清、民国达到了最顶峰,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二三十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回流速度也很快,不管是

还是回流,都是为了一碗饭吃,它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沉重变迁,见证了山东人的苦难和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家族记忆:

笔者老家即是山东半岛,有亲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了大连,成了海南丢儿,在大连与同为老家出来的姨夫结婚后一直住在周水子机场北边的洼地里(中间下过乡待了多年),容身之处仅是两间自己搭的小偏厦,顶棚是油毡纸,刮台风的时候房顶上的砖头掉下来还砸伤了家人,冬天的时候则是四下透风,刻骨寒冷。

好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棚户区改造,老两口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泡崖小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海南丢的磨难生涯已成酸楚往事。

1小时前

1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