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釉里红主要特征及烧成年代

风雨江淮 2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沒冇快樂 5星

共回答了51个问题采纳率:91.2% 评论

一、元釉里红主要特征

1、器型。元釉里红属于元代景德镇烧造的主要品种之一,但目前所见品种不多。主要器物有玉壶春瓶、盖瓶、梅瓶、大小罐、洗、匜、高足杯等。其中以玉壶春瓶为多,均为喇叭口,细颈、圆腹、平切足。造型挺拔秀美,为后世所不及。梅瓶一般为小口、丰肩、弧腹、近底处微外撇。器型饱满丰韵,古朴厚重。洗造型轻巧,既有折沿,也有敞口,均为平底。小杯制作特殊,直口、弧腹、高圈足。其结构是杯底中心有一个呈圆锥状的“公榫”从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与杯相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为“母榫”,两榫之间有间隙,使杯自由旋转,而不易脱落,可谓独具匠心,小巧玲珑,也有一些高足杯不会转动。梅瓶存世甚少,器型为唇口,短颈,丰肩,下腹渐收,近底外撇,平底。其他器物不做阐述。从目前所见元釉里红可知,元釉里红大件器物少,器型相对轻盈,延续宋代风格。

2、 胎釉。元釉里红一般为灰白胎,也有白中泛灰,少量白胎,小杯、小洗胎相对白些。胎体普遍较粗,淘洗不甚精细,含铁量相对高,常见胎体会有少量砂粒或有气孔、孔隙,足底多有露胎现象,烧成后胎釉结合处常见火石红。胎质、色泽是由于烧造的窑口不同,它们所取的瓷土及淘洗的精细程度,烧造温度不同所产的同类产品也不尽相同。

釉分为青白釉、白中泛青、灰白釉微泛青等。青白釉即是影青釉,含石灰钙多,气泡明显,釉流动性大,透明度好。白中泛青或灰白泛青,釉水相对肥润,釉钙进一步减少,透明度相对差些。总的看青白釉透明度好,玻璃质感强,釉下釉里红色泽也相对红,可知烧造难度大些,铜红易飞。而灰白泛青,釉面肥润,但釉里红发色往往为暗红色或猪肝色。当然釉层的厚薄、铜红的纯度、烧造温度等均会对釉里红的色泽产生影响。

3、 纹饰。元釉里红纹饰均为釉下装饰,多为局部装饰,布局较疏朗。玉壶春瓶常装饰在器型中部,便于人们观察,此部位釉水也相对匀净,有益铜红的发色,烧成后即使有些流淌也无损大局。元釉里红虽然品种不甚丰富,但装饰技法多样。有刻画与涂画相结合,有印模与绘画相结合,也有白描勾线或点染,还有结合镂空堆贴。

元釉里红纹饰题材有:四季花卉、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花卉多为牡丹、菊花、莲花、灵芝、连续折枝花卉等。人物题材常与山水相结合,人物画较小而简洁,融于风景之中。也有传统龙凤纹,还有玉兔、鱼纹等,先刻划出主题,再辅以釉里红装饰。还有个别诗、文结合之题材,如一件在韩国海底打捞的折腰形盘,盘内刻梧桐叶二片,叶上用铜红各书五言诗一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4、烧造工艺。元釉里红的成型工艺与元青花相似,绝大部分器物为印坯成型,少量拉坯成型。玉壶春瓶为五段四接印坯成型,梅瓶为三接四段。因器物的不同,施釉也不尽相同。玉壶春瓶为二次沾釉,先将口放入釉桶中三分之一,然后掉头提起,再将下半部分浸入釉桶中,因气压关系内口沿颈下往往未挂釉,底釉往往釉水匀净,而仿品为刷釉或不施釉。大罐、梅瓶采用浇釉。近底因釉下流常会出现聚釉现象,甚至有少量釉水渗入底部,而仿品却另有意在底部洒上几点釉,不自然。大罐内壁刷釉或满釉,小罐为沾釉。釉里红均为匣钵烧成,器物与匣钵间分为窑渣或用砂粒间隔,以免烧成后器物粘在匣钵上,烧成后往往器物底部可见火石红或窑渣痕迹。

二、元釉里红的烧成年代

关于元釉里红的试烧年代关系尚未定论,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元青花早于元釉里红,少数专家认为元釉里红要早于元青花,笔者持后种观点,理由是:

1、从器型上看,元釉里红相对矮小,大件器物少。笔者还见过一对元釉里红的塔式盖瓶,与安徽黄梅、江西九江那对元延祐六年(1319)塔式盖瓶极为相似,数十年来专家们均把元延祐六年的这对塔式盖瓶定为元青花的初创阶段,此又是一点,随着科技的发展,经仪器测试,否认了元青花之说,肯定为以“铁”为着色剂,这么一来,元延祐六年早期青花被否认,多数专家认为在1340年左右产生元青花较为可靠。那么同样与元延祐相似的元釉里红塔式盖瓶,其年代也应该在1319年左右,这是元釉里红早于元青花的理由之一。

2、元釉里红早期产品多为青白釉或青灰釉,石灰碱釉。青白釉流动性大,而且有一部分产品在器物成型未完全干时先刻画纹饰,再用铜红绘画纹饰。刻画纹饰完全还保留南宋或元早期青白釉风格,这种纹饰很随意、流畅,而在元青花纹饰中却不是此类装饰风格,部分精美的元青花大罐仅是牡丹脉络有刻画装饰。

3、元景德镇浮梁瓷局成立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它的成立主要是管理景德镇瓷业生产,虽不是直接官窑机构,但销往中东地区的元青花,完全是政府行为,元青花的生产和外销可能有直接关系,开始可能为来料加工。钴料产于中东地区,景德镇有洁白的瓷土,宋代已烧制温润如玉的青白瓷。钴蓝给人以清新、雅洁的视觉效果,符合中东地区人民的审美意趣。元青花的图案化纹样也是中东样稿,动物、花卉等一些纹样有可能是浮梁瓷局出稿,而元釉里红那些刻画与绘画相结合的纹样的年代应早于浮梁瓷局成立的年代。

三、元釉里红的发展

元釉里红虽然创烧时间早于元青花,但为何发展缓慢,数量极少。主要原因有:

1、元釉里红瓷器因当时烧造技术有限,火候、窑温难以控制。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火候稍过铜离子便易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出现飞红现象或褪色、变色。因此元釉里红早期产品,釉面多为灰白泛青,而红色多呈暗红或猪肝色。仅凭把桩师傅以个人经验或从窑中取出火照来对比判断温度,却无法大规模生产。传世中甚少釉里红,墓中也是零星散见。故有“千窑一件”之说。

2、元人尚白,汉人尚红,元朝为蒙古族统治,他们推崇白色。元代的枢府釉瓷,与奶白色相似,而他们不喜欢红色,延至元末明初,朱元璋控制大部分江山后,红色才推行。洪武时釉里红烧造较盛。

3、元釉里红在当时因为喜欢的人甚少,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人对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有独特的癖好,从建筑构件到生活用品皆喜用青花瓷。由于他们的定烧、购买,逐渐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诱人的出口,极大的盈利,元朝政府绝不会放弃对元青花的大量生产,海外市场的需求成为元青花迅速发展的催化剂。而元釉里红没有销售市场,自然萎缩。这是元釉里红难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元釉里红、元青花同属元代脱颖而出的新品种。时隔数百年,在人们的视线中,元釉里红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毫不逊色于元青花,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元釉里红将会引起更多陶瓷学者、藏家的关注。它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流芳百世,被世人珍爱。

15小时前

4

课堂乱放电 3星

共回答了304个问题 评论

景德镇落马桥窑场白瓷的制作工艺在元代经历了三次重要变革。南宋末元初,落马桥窑场仍部分沿用南宋时期高釉灰的配釉技术,生产胎体轻薄、釉面光亮青白瓷,同时也开始尝试用新的碱钙釉配方生产釉面较乳浊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到了元代早期,新出现的碱钙釉配方已完全取代了南宋时期的配釉技术。宋元交替时期的这次变革可能与景德镇地区宋末元初短暂的社会动荡以及入元以后的“北人南迁”和“北匠南调”所带来的北方制瓷工艺有关。从元代中期开始,在低釉灰配方的青白釉基础上,落马桥窑场开始采用一种高Na2O含量的原料来生产卵白瓷这一新品种,并不断摸索和完善卵白瓷的制作工艺,到了元代晚期,卵白瓷的釉料配比已十分稳定。元代中晚期的这次变革可能与落马桥窑场开始贡御和接受官府订烧有关。到了元末明初,落马桥的制瓷工艺再次发生了重要变革,前一阶段低CaO且高Na2O含量的釉料配比已经不见,所生产的青白瓷产品釉料配方波动异常巨大,制瓷技术非常不稳定,这可能与元末战争导致的落马桥窑场工艺失传、制瓷工匠流失和原料供给的不确定性有关。

元代釉里红与青花是同工艺造型,同窑工匠,彩画匠师,也是出自同一匠师所绘画,都是元人画风格,绘画技巧高超笔法,用笔有功力,能看到彩料厚实功底,不虚描画,图釉里红五爪龙与馆藏青花五爪龙(河南博物院藏)河南省荥阳县楚村明周惠王墓出土品,都能看到元人绘画风格,拙意实写,画笔用厚料彩,

釉里红三足薰香炉,与馆藏品青花三足薰香炉,都是同窑工匠所烧造,风格造型是同窑工匠所造出。

釉里红菩萨观音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敦厚菩萨观音座像。元代艺术造像巅峰之作。与景德市馆藏品相俑,窑址出土,釉里红相俑,都是元人造像艺术写照,铜红釉里红彩料厚,卵白釉,釉厚质细。

元代釉里红彩料厚彩,在同窑烧成器物,出现不同色阶,有深浅,红褐色,白釉有青白和卵白。铜红在高温下自然产生晕散,产生出不同红褐色,色阶,红褐色深浅色阶变化。体会谈谈,同赏说说。

13小时前

3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