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度

王俊凯是命 1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初夏瑜 1星

共回答了152个问题采纳率:90.2% 评论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其中兵屯好处很明显,不打仗和操练的时候就去开荒种田,相当于充分利用劳动力,不浪费薪水,而且自己自作供应粮草。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

1小时前

4

颗心满是沵 3星

共回答了327个问题 评论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应用先进耕作方法,劳动生产率较高,财政收入也较高。

自此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两宋,各代都推行过边防屯田。当统一国家分裂为几个封建政权时,出于军事需要,都很注意屯田。这些屯田虽多设置在中原地区,但因列国分立,仍然属于边防屯田。

21小时前

23

终究难遇 1星

共回答了116个问题 评论

西汉的屯田制度,始于汉文帝,发展于汉武帝,成熟于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其最基本的屯田形式,包括“民屯”和“军屯”两种。从“民屯”到“军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1.最初的屯田方式:民屯

晁错最初给汉文帝的建议是“募民徙塞下”,这里的“民”,最初指的是流民。何为流民呢?这样从汉初国内的政治环境说起。刘邦建立汉朝时,封赏了大量的功勋阶层。这些藩王和公侯都有自己的封地,最初,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还能相互依存,但历经高祖、惠帝、吕后,到了汉文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汉书·衡山王传》说“数侵夺人田,坏人塚以为田”。这些权贵们仗着手中的权力,侵占或低价购买百姓田地,大量的农民没有了土地,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变为流民。

流民数量的激增,他们为了生存,盗窃,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晁错希望汉文帝能够把这些流民安排到西北边塞,朝廷分拨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在西北安居。这样做既解决了西北驻军的粮食问题,又为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为了招募流民去西北边塞,汉文帝下了很大功夫,不仅给流民们发放种子和农具,若有整个家族都迁过去的,还给了很大的税赋减免。在汉文帝的号召下,大批流民赶往边塞,屯田制度至此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尝到了屯田的甜头,继续推广民屯。《汉书·武帝纪》云:元狩二年,主父偃盛言朔方地肥饶,蒙恬城之,内省转输戍漕,为中国灭胡之本。武帝用其计,募民十万徙居之。

也就是说,到了汉武帝元狩二年,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汉武帝又迁徙了10万百姓到朔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到了元狩四年冬天,汉武帝又从陇西、西河、会稽等地,迁徙72万人口,到西北去参与民屯。

需要说明的是,民屯制度,对朝廷来说有利,对百姓来说,利益更大。在农耕社会,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特别对于长期没有土地的底层百姓来说,到西北边塞去,朝廷会给他划拨一大片土地,有了这片土地,他就可以让全家衣食无忧。因此,民屯制度对朝廷和百姓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随着屯田制度的发展,又一种形式的屯田开始了,那就是“军屯”。

2.屯田制度的发展:军屯

汉武帝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主动攻击匈奴,匈奴被击退后,留下大片真空区域。这片区域闲置在那里,不能产生价值。与此同时,大量的士兵驻守于此,这些士兵除了等匈奴人再次出现外,基本上无所事事。也就是说,当“地闲”遇到“人闲”时,给汉武帝提供了新的思路。

汉武帝认为,与其让百姓到西北去种地,不如让这些军士们开荒生产。汉武帝最初的想法是,只要他们能够自给自足,或者说,只要能够减轻军需压力,都可以接受。

让军队来屯田,相比于流民屯田来说,有两个优势:第一,士兵们常年接受军令,执行力比流民要高。第二,士兵们是一个整体,便于整体调度,而且,士兵大部分身强力壮,生产力极高。因此,军屯的效果,比民屯更加显著。几年尝试下来,除了遭遇天灾外,军队屯田的收成,基本上都能满足自给自足,甚至还有盈余。因此,接下来几年,汉武帝又派遣约十八万军士,分别到酒泉、张掖、轮台等地开展军屯。

到了汉昭帝时期,继续推行军屯制度,此时把一些罪犯、流放的罪奴也发送到边疆,参与屯田。一方面,可以让军队将士继续监管这些罪犯,另一方面还能让罪犯参与生产。汉宣帝时期,汉朝军队讨伐车师,俘获300名俘虏,汉宣帝尝试让俘虏来参与屯田。因此,《汉书·西域传》云:“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足见当时军屯制度已经发展成熟。特别是在汉宣帝时期,军屯的规模很大,这些在西北屯田的士兵,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成了抵抗外敌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减轻了中原内地的粮草压力,直接造福了汉朝百姓。

18小时前

1

枫只有你 2星

共回答了210个问题 评论

汉代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士兵在驻地或招募百姓到边地开垦荒废田的措施。

有军屯、民屯和商屯。屯田制起源于汉代。

汉武帝时在西域屯垦,宣帝时赵充国在西北屯垦,都使用驻军,是为军屯。建安元年(196),曹操招募百姓在许昌等地兴立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是为民屯。

三国时各国均重视屯田,以诸葛亮于渭水之滨和邓艾于淮南、北的屯田最为有名。唐宋时,军屯多称屯田,民屯多称营田。明代屯田范围最广,边境和内地都有。除军屯外,还有民屯和商屯。

屯田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形式,屯田中的剥削关系表现为超经济强制更为突出。

屯田由于统一管理,便于集中人力、物力,为兴修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和推广一些较先进的制作技术提供了条件,在我国历史上,它对开发边疆、保卫边防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4小时前

34

听说你很狗 1星

共回答了160个问题 评论

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以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於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

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来说)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馀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9小时前

3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