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摐有疾译文

學會沉默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櫻朩丼泽 3星

共回答了328个问题采纳率:98.2% 评论

读史·老子见常摐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

“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以上选自汉刘向《说苑》)

  常摐是什么人?历史上的记载不多,但从以上的文字,可知常摐正是老子的恩师。

  故事很简单,常摐病了,老子过去一看,估计不行了,就直接问:“老师你这次病的不轻,还有什么没有交代我这个学生的吗?”意思很明白:“你快不行了,有什么好东西就别再藏着掖着了,快点告诉我吧。”若干年以后,当老子打算西步流沙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景——函谷关的令尹喜出于同样的考虑,逼着老子把一生的心得写了下来。

  常摐也不忌讳,回答得也很直接:“你就是不主动问,我也要和你说的。”以上算是开场白,之后才是正式的对话,从这三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智者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常摐问:“路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来,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路过故乡就下车来,难道不是说不要忘本吗?”常摐一笑说:“嘿!是这个道理。”

  常摐再问:“见到高大的树木要快步向前(向它致以敬意),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见到高大的树木就快步上前,难道不是说要敬老吗?” 常摐又一笑说:“嘿!是这个道理!”

  常摐接着张开嘴巴给老子看,然后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的!”常摐继续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了!”常摐说:“关于这个,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舌头的生存之道,不正在于它的柔韧吗?牙齿会落掉,不正在于它太过刚强吗?”常摐笑笑说:“嘿!是这个道理!天下事情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对你说的了。”

  故事也罢,语言也罢,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了,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确是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从始至中常摐都是用比喻的方法来教导老子,而老子也能心领神会,很快就应答出常摐要表达的深意。

  我们看第一则对话,常摐说的是路过故乡的时候应该下车,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不要忘本。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饮水思源”,都与这段问答有关。为什么?用个摩登的话语就是“感恩的心”,感父母的恩,感乡亲的恩,感故乡的恩。所以,古人在自己有所成就之后,都想着回馈故乡,铺路修桥、出资办学……其中体现的就是这段问答的精神。

  再看第二则,常摐说的是见到高大的树应该快步向前表示敬意,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要敬老。我们看一下,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叫做“老子”,为什么叫做老子呢?有人说是他本来就姓老,但更可靠的论证是,因为老子年老而有德。佛教故事中,常常出现一个称谓叫做“长者”,什么样的人能叫做长者呢?要求是“德腊俱长”,也就是说年老而有德。那么我们看到老人家、看到长者,为什么要向他们致以敬意呢?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经验……以及综合以上种种而形成的“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力,无须多言,光是跟随身旁,就有许多受用。

  最后一则,常摐用舌头与牙齿的存亡作比喻,老子又一次领会了这是教育他处世之道。纵观老子为后世留下的五千言,我们很能看到他对“以柔克刚”的心得。可以说,老子将这句话体会之深。

  遇到这样有悟性的学生,还有什么遗憾呢?难怪常摐高兴得说:“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

5小时前

4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