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除掉杨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回首已宛然 3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猫与妖 4星

共回答了416个问题采纳率:92.2% 评论

关于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小说《三国演义》给出的“一人一口酥”和“鸡肋”了……似乎杨修仅仅是因为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因而得罪了曹操,才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曹操纵有千般不是,有一点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有容人之量!曹操麾下性格乖张的部下不在少数,曾经得罪过曹操、后来又降了曹操的将领也不在少数……可曹操不仅容下了这些人,而且还对他们大加重用,怎么就会容不下一个卖弄小聪明的杨修呢?因此,小说《三国演义》给出的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卷入储位之争

杨修被杀的时间节点与中国历史上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基本吻合,那就是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和曹操去世!就在杨修被杀的差不多两年之前,曹丕刚刚被曹操立为了法定接班人——世子;在杨修被杀的一年之后,曹操去世了。曹操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杀掉杨修,其目的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史载,杨修和曹操的儿子曹植关系密切,既是曹植的好友、又是他的智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曹操都在为接班人的问题纠结,一直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难以作出取舍。直到曹操晚年,随着曹植性格的弊端逐渐凸显、尤其是曹植乘车径直穿越司马门之后,曹操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性格相对沉稳、城府较深的曹丕。

就在曹丕被立为世子大约两年之后,杨修被杀!说这里面没有曹植的因素,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不是吗?在杨修被杀一年之后,曹操去世。可见,曹操杀杨修很可能就是在为自己的身后事作准备。那么,曹操为何如此忌惮杨修呢?

杨修背后的势力

单纯一个杨修恐怕还不足以让纵横天下数十载的曹操如此忌惮,但是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就不同了。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想必对袁绍背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都不陌生,东汉时期的弘农杨氏家族并不比汝南袁氏差!说弘农杨氏家族“四世三公”也并不为过,而且杨修的父亲杨彪还担任了汉王朝的太尉之职。

杨修虽然不足为惧,可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太可怕了!在那个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具有这种家世背景的杨修对于刚刚被取消继承权的曹植和刚刚被立为世子的曹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有弘农杨氏家族在背后撑腰,如果曹植心有不甘,曹操一死,曹植很可能会威胁到曹丕的地位。为了给曹丕顺利接班扫清障碍,曹操必须提前除掉杨修这个曹植与弘农杨氏家族之间的掮客!这恐怕才是曹操杀杨修的最主要原因。

矛盾的根源

或许很多人要说了,杨修并不能代表整个弘农杨氏家族呀!可问题是,弘农杨氏家族彼时的掌门人、杨修的父亲杨彪与曹操的关系也非常不睦!杨彪一直以汉王朝的忠臣自诩,仗着弘农杨氏家族的背景与太尉的身份,对曹操向来不太买账!可杨彪的屁股又非常干净,曹操抓不住什么可以搞掉他的小辫子……就这样,虽然不满意,曹操也只能和杨彪“凑合着过”。

因为杨修卷入了储位之争,曹操还曾经颇为不悦、夹枪带棒地指责杨彪,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其实,彼时的曹操已经在传递一个政治信号了,那就是收拾杨修!只可惜,无论杨彪还是杨修,都没有把曹操这次不怀好意的“提醒”当回事。

一个家世背景深厚的世家子弟,而且父亲与曹操还是政敌!这样一个人居然卷入了曹操两个儿子之间的储位之争……这几件事搁在一起,让本就多疑的曹操更加多心了:“这到底是杨修一人的行为?还是杨彪也一起介入了?亦或是整个弘农杨氏家族已经在在做政治投机了?”

为了给儿子兼接班人曹丕顺利接班铺路、提前除害,也为了试探弘农杨氏家族与杨彪的底线,曹操果断杀掉了杨修!史载,在杨修死后,曹操还曾语带双关地问杨彪:“公何瘦之甚?”逼着杨彪公开表态!最终,杨彪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向曹操认输、服软,承认“教子无方”并表示自己无心对抗曹操,只求全家平安……这才让弘农杨氏家族避免了更加严重的政治清洗!但是,杨修已经死了,曹操也只能是多给点抚恤金了事……史载,曹操在杨修死后曾经赠赐了很多物品给杨彪作为补偿。

4小时前

31

依孜莫 4星

共回答了445个问题 评论

曹操在门口写了活字,杨修让人把门修小了。曹操全身不舒服,感觉连洗澡杨修都暗中偷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杨修走进曹操内心世界里,曹操睡中杀人,杨修说,是被杀的人在梦中,非丞相在梦中。曹操以为杨修就是刺客了。

杨修让人分掉曹操在饼盒上写的盒字,一人一口酥,俗人世间顶层的生物链美食都让人抢了,曹操实在吞下这口气,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娇,自遗其咎。

杨修没有出谋划策为曹操解忧,到处干扰曹操私生活。

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杨修早就让人准备撤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肉。杨修被曹操杀害。

真实原因是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

杨修自居孝慈,忠臣,仁义。曹操就是国家昏乱,六亲不和,对比之下,曹操恨之入骨杀了杨修。

2小时前

5

很晚认识你 4星

共回答了416个问题 评论

曹操嗜杀,但曹操杀人都会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曹操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杀掉杨修。

但曹操杀人是不讲究对错的,因为人无完人,谁还不犯错呢?啥事都不干就不会犯错,而啥事不干本身就是个错。找一个人的过错把他杀掉,这太简单了。所以,曹操不会以过错杀人。

曹操杀人,只看厉害关系。那就是杀了与留着是利大还是弊大,这是曹操杀人的唯一原则。

当曹操认为某人留着的害处已经大于利益的时候,该人就到了死的时候。

孔融是也,荀彧是也,许攸是也,杨修亦是也。

曹操杀吕布就是典型的事例。吕布说:“曹公留着我让我统帅骑兵,您率步兵,咱俩联手害怕谁啊?”

曹操一听,有道理。

刘备说:“曹公不记得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了吗?”

曹操一算账,不合适,风险太大,那就杀了吧。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

杨修聪明过人自不必多说,特别是处理事物的能力超强。作为丞相府主薄,处理内外之事,都很符合曹操心意。

但杨修也有缺点,一是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学,二是喜欢揣摩领导心思。

有才华的人不用故意显露,就是不经意偶尔小露几手也惊掉世人的下巴,这不为过。纸包不住火,不是火的错,有那份热自然就会放出光亮。

揣测领导意图是个大忌,但不揣测如何知道领导想啥呢?不清楚领导想啥,如何去做好领导安排的工作呢?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都不是杀杨修的真正原因。至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更不是理由,对袁绍的儿子袁谭,曹操还接受其投降,何况是他的外甥呢?

但前面说了,这些理由都可以作为借口,足够杀掉杨修,但曹操绝不是因为这个杀掉的他。

但凡人才都有个性,大才更是有超强的个性,杨修也不例外。

曹操爱才,就必须包容人才的个性,比如郭嘉,就不拘小节,经常被督察官员陈群上奏本打他的小报告,但曹操鼓励陈群的同时,对郭嘉不闻不问。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这就是使用人才的规则:掌握使用。前提是,必须在可掌握的范围之内。比如司马懿,郭嘉临死前就建议曹操,如果不能控制使用,就直接杀掉他。

之所以曹操不杀司马懿,是因为曹操认为自己能控制他;之所以曹丕不杀司马懿,是因为曹丕认为自己能控制他;之所以曹叡不杀司马懿,是因为曹叡认为自己能控制他。等到曹叡想杀司马懿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连托孤大臣的事都左右不了,被刘放、孙资挟持,已经无能为力。

之所以司马懿活下来,而杨修被杀掉,是因为杨修已经不接受曹操控制,特别是不接受曹丕的控制,这是被杀的主要原因。

曹操晚年,面临着立储之争的问题,杨修坚定地站在曹植一边。尽管杨修作为曹植的师傅犯下了不可饶恕的低级错误,但也不是非杀不可的理由。因为如果最终曹操确立曹植作为继承人,杨修恐怕就没有这一劫难。

同样的道理,如果曹植上位,坚定支持曹丕的桓阶、司马懿等人也必须杀掉,曹操不杀他们,恐怕曹植也会把他们杀掉。这是政治的需要,既然确定了曹丕作为继承人,杨修的存在,恐怕比刘备、孙权对曹魏政权的威胁更大,杨修岂有不杀之理?

瓦罐常在井边破,将军往往阵前死。

一个将军不冲锋陷阵,自然就不会有危险,那他也就不会得功名;一个谋士不出谋划策,也就不会招致危险,那也永无出头之日。

作为曹植的师傅,如果不替弟子出头,那还叫师傅吗?且不管方法方式对错,杨修替曹植出头没有过错,杨修也在做惊天豪赌,只不过赌输了而已。其他的官吏不也在豪赌吗?只不过他们的运气好一些罢啦。

杨修临死前说:“我早就该死啦,能活到今天就是多活了。”看来,杨修自己也清楚得很。

曹操所杀的人中,有两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结局,一是杨修,一是荀彧。

曹操不忍心杀,但不得不杀;他们也清楚自己不能不死,但必须还要做。

杨修的确有些小聪明,令人不爽,但杨修、荀彧之死,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志向,死得其所,值得尊敬。

21小时前

40

枯叶无味 3星

共回答了339个问题 评论

谢谢邀请。

有人说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太聪明。可一定不要忘了曹操是一位枭雄,在枭雄眼里文臣武将都只是他手中的工具。我们谁见过一个人害怕工具的?

三国里的聪明人太多了,那又为何单单是一个杨修被杀?这里面到底隐藏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曹操为何杀杨修这里面涉及的可不单单是杨修聪明过人。

1.先说大家都知道的关于杨修的二三事。

杨修绝对有才,而且恃才放旷。当然了,在三国那个时候文人们有点小脾气,是说的过去的。

比如说曹操修个门,门里添个活字,杨修立马就说:“丞相这是嫌弃门修的不够阔”

再比如说,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4个词的含义是“绝妙好辞”,杨修立马就明白了,曹操得想30里才能想得通

还比如说,曹操的一句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让杨修把小命都给丢了。

如果我们单纯只看这三件事的话,貌似曹操就是嫉妒杨修的才能,但真实的历史可不是这样的。

2.再说点大家都不太了解杨修的一件事。

这件事涉及到了其他三个人:曹丕,曹植,司马懿。而这件事也成了曹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

曹操一世英雄,无论公事私事都听取别人意见后,自己乾纲独断。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偌大的家业必须要有人继承。

长子曹昂战死后,曹丕与曹植对于世子职位的争夺日益激烈。曹操对二人的才能进行了考验。

杨修太聪明,聪明到他能够窥测到曹操的心意。所以多次给他支持的曹植出谋划策,让曹植获得了曹操的欢心。

可杨修忘记了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那是一位帝王。帝王之心如果能被人揣测,那帝王一定会将此人杀掉。

于是就借着鸡肋的事儿,曹操一举杀鸡儆猴。

3.杨修被杀就是告诉我们帝王的家事永远不参与。

曹丕与曹植在争夺世子之位的斗争,虽说是公事,但更是曹家的家事。而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曹家的家事永远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这个人就是曹操。

作为臣子,永远不要参与一个帝王家的家事。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17小时前

5

耳鬓闻青 1星

共回答了148个问题 评论

曹操谋士楊修的造脂很深。并专修了一门善解人意的特长,同時还爱揍趣。就是喜欢搞笑而送掉了性命。俗话说:吃食看来方,玩笑看场面。杨修这方面并不收揀。
。就是一次为了‘’鸡助‘’,他听见丞相在唤‘’鸡肋‘’(鸡肋的含意是弃之不舍,食之无味)杨修把这话联系到承相的军事动向(打而不赢,弃而可惜)杨修估计承相即日要退兵了。他自先收拾物件,打好行礼,同事问他你怎么啦?他说丞相要退兵,这样一来大家都收入行礼,曹操知道进行追究,最后追究到杨修,曹操说他谣言惑众,只说了句下次不可,没责罚他。其实杨修没有猜错,不久就拔寨退兵。这是杨修特长善解人意。但他不仅不接受教训,给军队谣言惑众,搞乱军心,他反为以此为荣。比别人髙明。
。杨修的职司是‘’彔事‘’在曹操办公里抄抄写写,经常接触曹操,一天他见案桌上谁送给丞相的‘’一合稣‘’他与同事分吃了(丞相的食品)同事不敢为,杨修说:你们放心吃,有事我担挡,一会儿吃了精光。曹操进屋见小吃都被吃了,问杨修谁吃的,杨修说:大家吃的,曹操说:又是你干的好事,杨修说:是的,你看上面明写着‘’一人一口稣‘’,曹操听了,既好气,又好笑,亦没追究,心想此人聪敏过头,终有一天要被他坏大事。由于这二次都是无关大雅的小事,曹操知之不问,如要追究这样的事,显得曹某太小气了,但是肚里给杨修记着一笔帳,后借故而杀之,除此后患。
。杨修死在聪敏而被聪敏误。

12小时前

7

畼曖昧 1星

共回答了167个问题 评论

杨修之死就是自己找的,怨不得曹操。

首先得承认杨修确实有才华,可以参透曹操的心思,可是这样曹操不会喜欢的,就是现实中杨修这样的人老板也不会喜欢的。

杨修玩小聪明并不是曹操除他的理由,因为杨修的聪明在曹操眼里不值一提,杨修主要是参与了多滴之争。

杨修在曹操帐下当主簿时曹操已经是晚年了,肯定要考虑传位给哪个儿子了,而在当时才高八斗的曹植呼声很高,所以杨修就选择了曹植,杨修经常给曹植出主意,所以很得曹植信任,可在曹操眼里这无疑虑犯了大忌,因为曹植是文人出身,擅长写诗,可对政治权谋基本一窍不通,如果曹操传位给曹植,那么大权必然要旁落于杨修,这是曹操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这时曹操就已经起了杀心,可杨修却不知道。

等到了汉中会战时,杨修更是毫无忌惮的猜测曹操要撤兵,这就彻底激怒了曹操,下令斩了杨修,所以杨修之死很正常。

6小时前

6

阳光道 3星

共回答了325个问题 评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除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大佬外,还有众多的顶级谋士,例如郭嘉、诸葛亮、庞统、司马懿等人。实际上,还有一个我们都忽略的谋士,他最懂曹操,可以说曹操心中的蛔虫,但是最后却被曹操给“咔嚓”砍掉了。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掉这么一个聪明人呢?

他就是杨修,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恃才傲物,自作聪明的“傻子”,为此作者还举了好几个事例,来展现杨修的作死节奏!一是合字谜:有人送了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一块后,将将其盖上盖子,并在食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众人不解。杨修看到后,直接打开与众人分食,众人一脸懵逼。对众人解释:丞相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一人一口。后来,曹操知道后笑而不语。

第二件事是鸡肋之事,曹操跟刘备在汉中打仗,双方僵持不下,曹操有意退兵,但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恰逢夏侯惇进来,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曹操的行军主簿杨修,听到“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后来,曹操在军营巡视,发现士兵们在收拾行装,问其原因。得知是杨修下的命令,曹操大怒,将杨修以扰乱了军心的罪名给斩杀了。

正是由于此事,杨修就成了一个自作聪明的反面教材,还上了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着实成了一个众所众知的反面教材。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有大才,为曹操的主簿,被曹操所器重,并非是一个恃才傲物的狂人。据史料记载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将杨修杀掉。于是,很多人认为杨修之死是他自作聪明以及他是袁绍的外甥的身份的原因。实则不然,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站错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曹操的世子之位之争,杨修选择了辅佐曹植,在他的谋划下,甚至好几次就成功了,但最后还是在司马懿的谋划下,曹丕胜出了。那么,曹植和杨修的位置就尴尬了。曹操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他深知杨修的才能和能力,担心在自己死后,曹植在杨修辅佐下,与曹丕火拼。于是,曹操为了以绝后患,在确立曹丕世子之位后,就随便给杨修安了一个“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罪名给一刀杀了。

《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总之,杨修之死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自作聪明而死,而是他站错了队,曹操不得不杀了他,来以绝后患。各位,你们说呢?

21小时前

20

糾結後哋羙 2星

共回答了222个问题 评论

曹操之所以杀掉杨修是因为杨修太懂曹操的心思!试想一个天天知道你心里想什么的人陪在身边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13小时前

25

笖泇鎖 4星

共回答了494个问题 评论

杨修之所以惹来杀身祸,主要因为杨修自作聪明且不知收敛,数次在猜出了曹操心意后居然还发贱到处跟人说,你作为领导,有杨修这样的下属能高兴?

最重要的,是杨修看不清形势,居然搀和到曹操儿子继承人问题去,没看见就是曹操亲族的曹家夏侯家还有那些亲信谋士们都没敢乱站队么?这事是他一个外人能碰的么? 如果站对了队也就算了,但他还是站错了队,跟了个好文事而清高务虚的曹植!

总结出来 有才,但是自视过高,历朝历代皇帝最忌讳大臣参与夺嫡 , 这是帝王家事,这才是杨修身死的因由。

4小时前

4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