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取之 必先予之 是什么意思

卟想忘記他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奇葩无极限 1星

共回答了19个问题采纳率:98.2% 评论

如果你想的到什么,就必须先付出或给予别人什么。“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出自《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原文节选: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r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r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r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r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7小时前

29

笨蛋大爱 2星

共回答了239个问题 评论

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现在的理解就是想要人家东西,就先要给人家好处,又或者你要得到回报就要首先付出。应该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5小时前

18

嗯囿糖 3星

共回答了377个问题 评论

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

2小时前

3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