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袍断义有什么典故吗

激恼平章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尝尝我的愁 2星

共回答了261个问题采纳率:98.2% 评论

答:指将袍子割掉,将情义断了。指与结义兄弟断绝来往,恩断义绝。也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12小时前

7

暴雪猪宝宝 1星

共回答了189个问题 评论

《割袍断义》是一则中国古代的著名典故,讲述的是楚国人刘邦和楚国大夫萧何对财贿的辩论。当刘邦问萧何,“是以金赎罪还是以义除违?”时,萧何把自己的衣襟割破,表明自己决心遵守义理,而不是用金钱来解决问题。因此这个典故也用来警醒众人,弘扬正义道德,勇于维护正义。

11小时前

43

孤僻孤傲 2星

共回答了61个问题 评论

"割袍断义"又称"管宁割席",出自"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南朝宋国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德行》。文中讲到华歆因心神不一,管宁割断席子与之断交。后用来形容与朋友断交。

管宁,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人,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后代,华歆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这件事是说,管、华二人一起在菜园里锄地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把黄金看得如同瓦石一样,而华歆把黄金拿起来,然后又扔掉了。管、华曾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正好在官员坐着车经过门口,管宁仍在读书,而华歆却扔下书出去了。

从对金钱和权势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思想意识的倾向。故事虽小,映照却大。正如《大学》所说:"诚于中,形于外。"可见加强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但须指出的是,虽然故事里是褒管贬华,但历史上的华歆,却是一个严于律己、淡于财欲、富于经邦治世才能的人物。

8小时前

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