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

你走下路 2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你又与谁 1星

共回答了123个问题采纳率:98.2% 评论

儒学在汉代得到极大发展,可以说是儒生和皇权合作的产物,儒生迎合了皇权的需要,皇权选择了儒学。

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战乱之后,民众渴望平静的生活。汉初采用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主张清静无为。可七国之乱让汉景帝明白,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更好的统治国家。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强国力,对抗匈奴,势必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室权威。

而儒学经过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到了汉朝时已经非常成熟。儒家大一统的学说,君臣伦理观念,强调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非常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所以,汉武帝选择了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5小时前

16

可爱是命 4星

共回答了487个问题 评论

关于这一论题,笔者七录书斋认为:儒家之所以在汉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儒家是什么?

儒家主义思想学说,就是由周礼等一系列制度演变出来的一套国与国、君与君、人与人之间的制度要求和思想品德准则。西周的“分封制”是儒家主义思想理论的伟大实践。在天下还有个周天子的时代,这一学说有着“核心价值观”的至高地位,也是所有贵族基础教育的必须课。这一思想的学者,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则是“儒生”。

然而“礼乐崩坏”之后,各国之间开始互相蚕食,生产力也大大提高,再守着周礼那一套思想确实有点儿落后了啊,儒家是“基础学科”,但是应用层面需要更先进的操作和管理制度,光讲一些思想品德的大道理已经无法继续适用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君主迫切的需求是“集权”和不是“分封”,各国开始变法,“分封制”的制度开始逐渐地转向更加先进,基于法家主义思想的“郡县制”。

二 董仲舒的变革和进化

董仲舒正是儒家变革的代表,这时候儒家已经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做出了一系列地自我蜕变。董仲舒不是唯一的儒家改革家,儒家的变革最早在叔孙通的时候就已经为满足刘邦“重塑天子权威”的需求做出变通了 - 注意,这时候儒家已经变革成为维护“集权”制度,而不是还死守“分封”制度不放了。

至于汉朝的那个“儒家”,已经深度和法家融合,深度融合“郡县制”制度,成为适应大一统格局下的“刘彻新时代大汉特色儒家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仅仅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已。

三 略谈儒学之兴

1,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颜氏之儒,据说是颜回 所传;曾参 作《孝经》、《大学》;其孙 子思 作《中庸》、《子思子》;孟子受学于子思门人,学通五经,著《孟子》;吴起曾拜曾参为师,虽然后来所见不合;韩非受学于荀子 等等。儒家学者虽然分裂,但儒家学派已经滋然大盛了。

2,先秦时齐鲁两地的儒生讲学授徒已蔚然成风,虽然有秦火之殃,但是到汉代经过朝廷提倡又迅速发展起来。浮丘伯授《诗经》、高堂生授《士礼》、伏生授《尚书》、胡母生授《公羊春秋》、田何授《易》,都是史籍有名者。汉初时黄老之学因为窦太后的提倡还能与儒学分庭抗礼,到武帝时,已经颓然大败了。武帝做太子时的太傅王臧,是儒家申培生的弟子,后来官拜九卿;赵绾,为御史大夫;太尉田蚡、丞相窦婴“俱好儒术”,武帝受这些人的熏陶,自然就埋下了心向儒术的影子。后来武帝诏举贤良对策,研习《公羊传》的董仲舒脱颖而出,其《天人三策》非常符合统治需要,因此颇受青眼。等到了公孙弘以《春秋》拜相,“天下学者靡然乡风矣”。

我们总的来看,似乎是武帝影响了儒学的兴盛,其实是因为儒学的兴盛影响了武帝,只不过武帝给了儒学应有的地位。儒学作为一门学问,自孔子始授,是孔子给了子路这样的底层人接触文化的机会;经其弟子、再传弟子的传播,接受儒学文化的人越来越多,遍布全国。然后接受儒学教育的人反过来又影响朝堂,于是儒学大盛,从孔子私家教授的一人之儒到一门之儒,最后变成天下之儒了。

3小时前

16

尐神经 4星

共回答了495个问题 评论

转发:

汉武帝做了皇帝之后,需要加强他的中央集权统治,老子的宽容思想就不再合适了,于是,汉武帝就提倡等级思想,尊重皇帝的权力.

公元前140年,丞相卫绾对汉武帝说,现在推荐的官员,都是喜欢法家的思想,但不利于统一思想,他们的言论经常有扰乱舆论的危险.汉武帝于是让各地官员推荐懂得儒家思想的人,他亲自主持考试.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问题时,回答得非常好.从此,汉武帝就开始重视儒生了,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有的还做了丞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很多的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而且法官也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

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1小时前

34

一生天涯 1星

共回答了140个问题 评论

儒学在汉代进行了转型。之前的儒学是向帝王出售的一种治国方略。转型后变成了捍卫皇权的一种学说。加之儒学提倡温良恭俭的自我修养。这一切都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于是在皇权的培植下,儒学开始大力发展

23小时前

15

时尚飘逸 2星

共回答了203个问题 评论

首先,问题就错,不仅仅是汉,其次,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周王朝的结束,华夏正式进入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中央集权管理约束,华夏进入百家争鸣时代,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每种学术流派,都希望进入实际应用层面,因此,各种学术流都或多或少的被各诸侯国应用,到后期的秦国,采用了商鞅的法家方略,开始变法,顺应天时,强秦崛起,扫荡寰宇,统一六国,第一个正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始皇帝诞生了!

法家严苛,加上六国难以平愤,赵高专权,二世太弱,一切因素叠加,乱世开启,楚汉争霸,刘邦得了天下,大汉创立。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坑的是其他学术流派。天下苦秦久矣,大汉需要一套新的,不一样的思想,儒家很合适,既然选择了儒家,中央集权制度下,是要求统一思想的,不能各种声音都有,儒家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后世帝王发现,儒家这套东西真好用,把帝王伺候的很舒服,所谓的民是啥东西!鲁迅说的好,历史字离行间都写着吃人两字。

回到问题本身,既然这套东西这么好用,后期帝王家怎么可能不花功夫完善他,明清的程朱理学,多强大,所有读书人不都仰附其下,美国百年,把一泱泱大国踩在脚下,百年屈辱,不正是因为那套东西太强,毒害人太深。

唉!余毒深啊!

18小时前

39

疯女性 5星

共回答了55个问题 评论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法制严苛,造成民怨沸腾,各地方农民也纷纷起来反抗,有名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后来刘邦,项羽起兵争夺天下,人称楚汉之争。再后来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结束了秦朝的暴政,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统治的需要,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国家政权稳定,思想统一,成就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一一大汉王朝。此后,各朝统治阶级一直推行儒家思想,是之成为了我国传承久远的国家文化。到近代一度有人质疑儒家思想,但虽着中华文化在世界广泛的传播,现在国人也开始推崇和继承儒家思想,并视之为中华文化精华,传扬世界。

12小时前

10

深醉流年 4星

共回答了463个问题 评论

建国重道,治国重儒;创业用道,守业用儒;发展从道,稳定从儒。儒和道都很全面宽泛,相比较还是有所侧重。

5小时前

42

枝喑哑 2星

共回答了217个问题 评论

儒家提倡天地君亲师,是教授古代平民百姓,除天地以外,君王统治者地位最高,再者是对父母亲人得重孝道,对授业恩师尊敬忠诚,如再生父母般,又把职业贵贱高低分成,士农工商,仕是入朝做官,再就是农民和工匠,商人。总的来说这一套有利于皇帝统治天下,又把当官地位提高,让当官的去治理百姓。。。效果也很显著,所以后面的朝代便纷纷效仿

23小时前

36

糹该缌旳人 3星

共回答了374个问题 评论

董仲舒先后三次上《天人对策》,主张顺应大一统趋势,结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深得武帝赏识,但他本人并未受到重用,只好退而修学著书。他的人副天数说,天人感应论以及他的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均为封建阶级服务。

董仲舒对人性的讨论最后落在教化上,从形式上看,这似乎与荀子,化性起伪的重教主张十分接近,但荀子的人性教化,把重心放在与礼法制度上,而董仲舒的人性教化则是以王为核心,所以董仲舒特别指出此种教化是王教,并且不是先王之教,而就是现实统治者天子的教化。

一般来说,我们将汉魏六朝放在一起说,包含两汉的经学时期和渭南南北朝两个不同的发展的阶段,放到一起是因为,这是我国文论发展到自觉与成熟的时期,正是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

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是《礼记·乐记》中提出的音乐、人心、治道的诗教共识,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相对衰落,玄学和佛学成为这一时代思想的主潮,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总的来说,这两个时期奠定了我国“外儒家和内释老”的文论传统,是文论里是上的关键时期——我总觉得这个外儒家和内释老的说法非常奇怪,不过我也懒得在古典文论上多思考。

|西汉前期的批评和发愤著书说

这时的文学刚刚经过楚辞的高峰,创作上也风行写作骚体辞赋,因为文学批评也较多是从评论屈原《离骚》而展开。

最早对屈原展开评价的是贾谊,他在被贬官为长沙太傅以后,由于政治理想受挫,于是写作《吊屈原赋》肯定屈原的为人,赞扬了其高贵的品格的和精神。但是贾谊也认为屈原既然不能得到出国当权者的支持,可以退隐,可以去别国施展,未必非要在楚国,表达了“纵躯委命”“达人大观”的看法。这种评论是借屈原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只能算是从论其人而论其文的方式吧。

贾谊之后对屈原作品进行全面评价的是淮南王刘安,其有《离骚传述》专评屈原离骚,被保存在史记中,由司马迁所引用。刘安认为屈原的《离骚》是对《诗经》怨刺传统的发展,对黑暗的现实加以批判,这是其作品的思想意义之一,而另一个意义则是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超脱精神。

其还对《楚辞》的艺术成就加以概括,“其文约,其辞微”,这种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在表达上非常有力。

我们看到,对屈原作品的评述,一直是和屈原这个人物的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主体-表达-作品的模式。而司马迁则进一步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说,以“屈子放逐,乃著离骚”这个事件为例子,提出了所谓发愤著书说,为自己的创作冲动提供解释。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具体评价屈原作《离骚》,则是更加突出一个“怨”上。他指出屈原有感于当时朝廷一片黑暗,自己则受到排挤诽谤,还被流放,心中充满怨愤不平,于是发而为《离骚》。这个例子当然被应用在《报任安书》那段著名的论述中: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一共并列七例,皆为某人遇到灾厄(心情郁结),于是作某书这样的格式,借此表达自己对创作的看法:书必发愤而后作,作品创作是作者主体创作激情的表现。

|《淮南子》中的文艺思想

战国末期和秦代法家大盛,而汉代之初则是黄老道家大行其道,这一派思想的概括性著述就是淮南王刘安所编《淮南子》。《淮南子》是一本集体创作的文集,博采众家之说,但主要倾向则是道家,但是将道家中过分消极的倾向加以纠正,因而可为主导性社会思潮。其理论的特点在于,均衡而全面,虽然有侧重,但不会因为侧重而忽略非议其他方面,这种温和难能可贵。

还是老样子,作品论,活动论,类型论挨个说。

在作品论方面发展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在强调无声和无形的主导作用时,也不像老庄那样极端,宣扬比如抛弃有形的形才能达到无声无形的境界。《齐俗训》云“故萧条者,形之君;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有形和有声的的境界受到无形无声的境界支配,但也不能没有形体。这在讨论绘画形似神似问题时,也有所体现,其强调神似的重要,但也不废形似的必要。总的来说,虽然《淮南子》一书更加强调作品之神,作品之内容,有时也会在边边角角有一些因质毁文的说辞,但大体上还是承认作品要并重文的形式和质的内容的。

活动论则是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作,一个是鉴赏。

创作方面则是技艺精神和情感表现并重。承接老庄的特点,《淮南子》也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理解为“游乎心手众虚之间”,技要达到道的水平才好。但是其格外明显地强调这种境界需要靠长期的训练和学习才能达到,还要依托于外物才能表现,相对于老庄来说更为务实了。另一方面创作也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比如《主术训》中“文者所以接物,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而且这个过程特别必须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是“水之下流,烟之上寻”的。

在鉴赏上,《人间训》一节有专门讨论,讲缺乏文学修养的人听《采菱》《阴阳》这类音乐,不能欣赏其美,甚至觉得不如通俗的《延路》好听,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会影响其评价。而其主观感情的不同,也会影响对艺术作品的接受,《齐俗训》云“夫载哀者闻歌声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

类型上,虽然也推崇天然质朴的风格,但是不像老庄那样,尤其是庄子,直接反对人工之美,而是认为人为的修饰有助于表露天然之美,而人工的雕饰和创作必须要顺从自然,合其自然本性而作。这一点似乎同时关联到作品本身、创作和类型风格三个方面。

|儒家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乐记》和《毛诗大序》

汉代的儒家文论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很多观点,并加以更加发展,将其更加深入和更加系统地阐述出来。这首先表现在美刺讽谏说的正式提出,对六义的阐述,其次是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把“质”和“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加充分地阐明文学的抒情性,还提出了所谓“物感说”,再有一点就是进一步深化阐述文学和社会的关系。

其具有代表性的纲领性作品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

①《礼记·乐记》

《礼记》这部书是西汉儒生对先秦礼乐制度的论述,一般通行本是小戴《礼记》。其中《乐记》一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艺思想论著,根据《史记》记载,应该是武帝时期由一位藩王和毛苌等儒生所合编,其主要是在荀学和吕氏春秋的基础上对此前论述音乐的资料进行的整理创作。

先介绍一下里面的一些专有概念。声是指组成乐曲的不同声音因素,音是指乐曲,乐则是指诗乐舞的统一体,似乎就是作品体裁。

先说创作论,这一块不是重点,其认为诗、歌、舞是虽然人的感情表现需要而逐步推进的,是感情发展的自然过程。其强调乐的创作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故乐不可以为伪”,但真实性指的是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乐记》的重点在于表述乐的社会功能教育作用,其认为乐起源于人性而反哺于社会,乐本就是儒家文化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认为乐产生于人心感物,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起源理论,外物牵动内心产生情绪,情绪需要外向的表达,于是由声到音到乐,乐就这么自然产生了,产生于“物感情兴”的人性需要。而乐又能对社会政治起到重大的作用,《乐记》提出了“声-音-乐-心-物”的提法,认为乐可以“治心”,塑造保持理想的人性,从而教化改良社会风俗,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这样才有所谓的“治世之音”的说法。

因此,乐乃是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刑政”之一,这能看得出来荀学的特色。而礼乐的关系则是更为紧密的,“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配合才能真正完成教化人性的作用。而礼乐更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乐以天行,礼以地制”,以天地配乐礼,可见当时儒家阴阳学的神秘倾向。这一倾向还体现为对宫商角徵羽的附会解释,五者分别对应君臣民事物,这是先秦儒家不会有的解读。

②《毛诗大序》

汉代传授诗歌的有四家,但是只有毛诗一家流传至今,其承自荀子,后来传到毛苌那里。他也参加了《礼记·乐论》的编写,因此《乐记》和《毛诗大序》的观点基本上是相通的。毛诗每篇之前均有题解,整部书之前还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因此题解被称为小序,这篇总论被称为《大序》。一般认为小序出自毛诗在春秋战国的流传,非一人之手笔,而《大序》则出自毛苌之手。不过小序对诗的解读多有穿凿附会之处,没什么可读价值。

这篇大序论诗歌创作是“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荀子乐论以来的情志统一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是个通过抒情来言志的观点,其一方面认为诗歌是言志的,要阐述观点、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也关注诗歌吟咏情性的一方面。但是其相较于楚辞的抒情言志也有不同之处,其特别强调情必须是合乎礼义的,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其概括了《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是对具体作品的评论,风雅颂是类型分类,赋比兴是作品手法,一般解读诗经的这些词基本都是毛诗大序中首先提出的。

14小时前

4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