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云的《甘泉赋》的历史评价

爾洋妳別裝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清酒泪饮 1星

共回答了192个问题采纳率:92.2% 评论

西汉学者、辞赋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时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虽家贫而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曾任宫廷低级官吏。

扬雄在公元前13年作《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后,已名声大振。成帝对三赋非常满意。从此,扬雄获得更多的机会出入侍从。汉成帝极为叹赏司马相如的赋,没有想到当朝竟有司马第二。当即下诏,要扬雄面圣。就这样,扬雄以他冠绝一时的赋敲开了汉成帝的宫门。

公元前13年,杨雄入宫的第二年正月,汉成帝组织了大队的人马,不惜长途跋涉,开到长安西北的咸阳市淳化县北约25公里处的甘泉山泰畤祠祭天神,祈求赐子。扬雄有幸跟随皇帝,第一次参加了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一路上人马浩荡,旌旗挥舞,遮天蔽日。甘泉山上有甘泉,山以泉名。秦时在山上筑有宫殿,名甘泉宫。甘泉宫规模宏大、气势豪华。殿前玉树苍翠青葱,壁上玛瑙光华夺目;珍宝异物,数不胜数;洪台耸立天际,直插云霄。甘泉宫的地位仅此于长安未央宫,不只是汉皇的避暑胜地,而且诸多事关天下的决策都在这里进行。这一切,都被奉命作赋的扬雄凝于笔端。他极尽铺陈叙述之工,以如椽之笔描画一幅宏大雄壮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传说,扬雄著此文,奇思妙想如泉涌而出,一气呵成后,就倒地小卧。梦中,他竟见自己五脏六腑全在体外。惊醒之后,扬雄神情委顿,从此恹恹无力,一年后才渐渐复原。这种传说虽过于离奇,但扬雄专心为赋,由此可见一斑。汉成帝对这篇文章《甘泉赋》甚为满意,此后每有出行,必指定扬雄随从。

评价方面:

描写天子出行甘泉未至甘泉宫的盛况,其中的语词运用,极规仿《离骚》,不像是赋行甘泉,倒像是上征天庭,其夸饰的成分与相如赋相比也有过之而不及。但是相如赋作能很好地引向讽谏主旨的表达,而扬雄因其以颂为讽诗学主张的实践,其讽谏效果甚微。扬雄对相如赋的批评倒很贴切地指出了扬雄四大赋劝百讽一的反效果。可以说,“诗人之赋丽以则”不仅是扬雄的赋论准则,同时也是形成扬雄“以颂为讽”创作模式的指南,是扬雄改变宋玉以来“辞人之赋丽以淫”的一种尝试,但这种以颂为讽的表达方式也使得他的赋体创作讽谏主旨陷入只能借助赋序才能明白的尴尬境地,形成劝百讽一的创作效果,这应是扬雄悔赋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将“述客主以首引”(即以主客问答形式开启、架构全篇)看作是赋体创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长杨赋》即采用了这种主客问答形式。但是与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赋体对答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扬雄采用以颂为讽的表达方式,因而,主客双方的观点不能呈现作者的创作主旨,或者说与作者的创作目的正好相反,作者讽谏的目的是要借助赋序才能实现,赋中的主客问答已失去了直接表现作者观点、构架全文的作用。因而,扬雄《甘泉赋》、《羽猎赋》(还有《河东赋》)并没有采用主客对答体式,这也是扬雄以颂为讽的创作理念对大赋主客对答体式进行改造的一种反映。《甘泉赋》等三赋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正面意思虚化为赋序,而赋的正文主要是表达非现实性的颂美,以此来讽谏汉成帝。因而,我们对《甘泉赋》等赋的解读是要借助于赋序的。可以说,扬雄以颂为讽的尴尬形成了《长杨赋》主客观点与讽谏主旨的背离以及其他三篇大赋人物对答的消失。

22小时前

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