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基本笔法

妖颜倾天下 2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譯劒雙飛 3星

共回答了336个问题采纳率:97.2% 评论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

《爨宝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碑文记录了墓主人爨宝子的生平及对墓主的赞美之辞。碑右下角刻有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邓尔恒的隶书跋文6行。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

创作背景

《爨宝子碑》记录了碑主爨宝子的生平。爨宝子,建宁同乐人(今云南陆良人)。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时年19岁即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身处中原战事仍频,而爨氏统治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的强盛时期。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并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爨宝子虽为弱冠,但却极善于审时度势,一方面对中原王朝表示服从,一方面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为政勤勉,人民安乐而各得其所。故而在他死后,官民皆悲恸不已,特意为他刻石立碑,寄托哀思与崇敬之情。

碑中提到的“太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巳(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艺术鉴赏

用笔

《爨宝子碑》用笔雄奇,舒展的笔势如长枪大戟,每一个字的处理都是因字而形。碑中特别强调三角点折弯与横画两端“雁尾”之方强,外露锋芒,耀其精神,介于隶楷之间,保持着浓重的隶书方笔意味。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为主,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形成正方块,这正是形成其内敛深沉风格的因素。变化字形,以险取胜。其用笔技法的又一特点是,倾向于一个“敛”字,而很少出现“纵”的笔画,即使稍纵的笔画,亦仅示意而已,仍以擒敛收笔给人以坚实、朴茂、稚拙、倔犟之感。

结体

《爨宝子碑》打破常规常态的匀称均衡,结字极为大胆,大小常常出人意料,看似失度,实则深得艺理,险中求正,静中寓动,动中求静。写重复出现的字,毫不雷同,各有意态,体现晋人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碑中笔画繁多的字任其大,笔画简者又任其小,还出现许多增减笔画的别体字,许多别字是爨碑所独造。再如“宝”之构字,“一点成一字之规”,即成为这个字的准则,各种线条及其交错配合,均以点的形式、意趣、规则的延长和生发,其逆、折、转、放的运笔及形态,启导着以下笔画的取势,规范着以下笔画的大小、粗细、长短、藏露等,并且都蕴蓄着第一“点”的意象。

章法

《爨宝子碑》牢牢把握着对称、和谐的原则,并讲究“上稀、中匀、下密”的重力规律。远看行间匀称,间隔清晰;细观局部,字大小无规则,奇正无度,其节奏韵律动人心魄,即使只有15个字的碑额,组成长方形方块,外整齐内参差大小不一,构成了和谐的生命体。

2小时前

1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