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灭亡原因

只要你要的 3个月前 已收到8个回答 举报

烧的翅膀 1星

共回答了143个问题采纳率:95.2% 评论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和宦官争斗的死去活来,再加上即位的皇帝的普遍年龄偏小,给外戚专权提供了机会,宦官也把持朝政,内讧不断,各地农民由于饥荒而引起的农民起义越来越大,各地地方相对独立,佣兵自重,就是说内忧外患最后导致东汉迅速灭亡。

3小时前

5

继续沉沦 4星

共回答了482个问题 评论

东汉灭亡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第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西汉末年,从董仲舒开始的神学化的儒学思想继续发展,谶纬迷信开始广泛流传刘秀当初为了称帝,就用符瑞图谶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是神的意志。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谶纬崇信更甚。用人施政都要找谶纬作根据;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以谶纬来“决定嫌疑”;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都以谶纬为指归。

1小时前

45

时光滥好人 1星

共回答了177个问题 评论

东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第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其实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并未派大规模军队去剿杀,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为了维护本土本乡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又很快发展为私人武装,使得原来的国家正规军也逐渐私人化,中央政权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进京,就可以废立皇帝,恰恰说明的这一点。刘协的登基其实就是东汉的灭亡,他后来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征性的皇帝,实际是高级囚犯。

22小时前

38

回忆在牵绊 5星

共回答了56个问题 评论

东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18小时前

30

深情恐惧 1星

共回答了120个问题 评论

戚宦之争、黄巾起义的爆发使得东汉走向灭亡。

1、戚宦之争

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宦官拥立汉顺帝,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

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之后汉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自是宦党干政。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导致士大夫不满,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

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汉灵帝继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汉灵帝将朝政委任于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才被解除。

2、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

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东汉末期军阀割据的祸根。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

初平元年(190年)又起董卓之乱,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到洛阳,但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则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 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13小时前

36

贪睡的威利 1星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评论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名存实亡。

后来,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7小时前

10

荭尘未逝 3星

共回答了321个问题 评论

东汉末年,因为民不聊生,爆发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对汉灵帝进言道:朝廷兵少,贼寇兵多,不如命令各个郡县自行召集兵勇对敌,这样才能减轻朝廷的压力。

汉灵帝一个没有主见的人马上就同意了这条命令,岂不知,这才是让东汉真正走向灭亡的原因。

1小时前

7

半邊床出租 2星

共回答了244个问题 评论

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文明的冲突

  何进和十常侍宦官的争权,是以董卓为首的西凉集团把持汉朝朝堂的契机;王允勾结吕布刺杀董卓,并非是为了国家,而是出于对羌人文化的仇视——李傕等攻入长安后质问王允董卓因为何罪被杀时,王允无话可说,只有“穷蹙”。

  相对于董卓对关东集团的接纳和信任,王允杀死董卓后,居然要杀光董卓部属,导致西凉集团公开武力对抗关东集团。

  这是汉朝灭亡最关键的原因;董卓死后,汉朝再无德高望重的人物把持大局!袁绍虽然德高望重,但死脑筋、格局小、气量小,于是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自相残杀:西凉集团是李傕等和韩遂、马腾争斗及之后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人之间的内斗;关东集团主要以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曹操、孙坚等相互内斗。

  在表明是王允、袁绍等关东集团的人是反对董卓,实质上是汉文化对羌人文化的仇视和抵触。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的争斗,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让东汉帝国中央朝廷崩溃导致亡国。

  董卓有能力融合、调解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接纳并让关东集团中有威望的人出任高官,保证关东集团的利益;和解并实现凉州叛乱,承诺共同治理天下,给予羌人文化一席之地。

  让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只有董卓才能做到。也只有这样,汉朝才能够保持中央的权威,震慑地方政权。

1天前

2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