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演变过程的顺序口诀

淡化了青春 2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有胆量 5星

共回答了51个问题采纳率:91.2% 评论

文字演变顺序正确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汉字的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这其中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接下来中哥简单跟大家解释一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不同和定义。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作金文。

大篆: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隶书: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楷书: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行书和草书: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这两种字体顾名思义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为快速书写而进行的演化。

22小时前

12

花一般凄美 4星

共回答了483个问题 评论

汉字的演变顺序

1.甲骨文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3.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

4.隶书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5.楷书

宋宣和书谱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诞生于汉末,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成长壮大到隋、唐极盛,成为占据汉字主导地位且应用范围最广、使用历史最长的现代汉字书体。

6.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狂草出现于唐代。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以上1—5是按照产生顺序来排列的。但排在第6的草书的产生要比楷书早。

21小时前

37

不经事 2星

共回答了99个问题 评论

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顺序口诀是。演变过程的顺序: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相对于其他的文字,复杂了很多。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来书写和应用。

18小时前

23

异次方 1星

共回答了1个问题 评论

首先,我们先记住一个口诀:

甲金小,隶楷草行。

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笔形细瘦,大小不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西周时期,经济发展,出现青铜器。金文主要是指西周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的笔画丰满粗肥。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统一。秦统一六国之后,推行全国标准字体,字形匀称、整体,后称小篆。后来有发展成隶书。在秦后期开始,至汉代发展成熟。

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广为流传。

到了汉末唐初,草书逐渐开始流行,它笔画粘连,字体多变,不易辨认。

14小时前

25

金粉世家 3星

共回答了384个问题 评论

甲骨文 →金文(铭文、钟鼎文) →篆书(大、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9小时前

3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