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的典故

无声的微笑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迁就这份爱 3星

共回答了303个问题采纳率:93.2% 评论

北宋立国之初,丞相赵普向宋太祖进言:“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全宋文”)这个收地方政权、财权(钱谷)和兵权悉归中央,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建议,为太祖采纳,遂成二百多年北宋的基本国策。由此北宋强化了中央集权,成功地结束了五代以来方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使百姓消除了长年战火之苦,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然而,这一统治政策却产生了负面效应,使北宋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困境之中.其主要标志是“三冗”。

所谓“三冗”,就是指冗兵、冗官、冗费。“三冗”之说,在太宗、真宗二朝就已出现,至仁宗、英宗两朝,成了官员议政的一个突出话题。熙宁二年,苏辙上书总结以往弊政时,将“三冗”概括为“冗吏”、“冗兵”、“冗费”。

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黄袍加身后的第一个重大政治举措就是解除禁军、宿将的兵权而归中央,在独拿兵权的同时,奉行养兵政策。《宋史》记载:“天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十,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十.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十,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十;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十.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十,视前所募兵浸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益治平之兵一百十六万二千,而荣华马步六十六万三千云。”,国家豢养如此庞大的常备军,其财政压力可想而 知。宋太祖本人也有所预料,他曾言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亦!”(“宋史纪事本末”)。

在冗兵的同时,又出现了冗官之弊,“以士大夫治天下”,实施文官政治,乃宋有别于前朝的又一政策。这一政策与收兵权、抑武将的方略具有内在联系。文官替代武将主持地方大政,乃至军政大权遂成制度。而北宋历代皇帝重文轻武,更以科举、恩荫两途大量吸收,造成官员数量倍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据何忠礼先生考证,英宗治平元年,人口总数28823252,官员数24000,占0.84%。

豢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支撑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经费开支之巨大不难想见,冗费之弊也在所难免。汪圣铎先生的著作“两宋财政史”有其财政收支有精确的考证和统计,可以参考。

全面观之,造成积贫积弱的根源主要在于冗兵。实行募兵制度、豢养数量众多的常备军,对内虽可弥乱,对外却不能御侮,北宋在与辽、西夏的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又使军费开支居高不下,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至于实施科举制度,广罗人才,无疑是政治开明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但由于择焉不精,泥沙惧下,加上思荫、恩赐太滥,既导致了食禄阶层的不断膨胀,又加重了财政负担。财政负担的加重,势必促使暴敛苛政的实施。因此赵宋建国以后,经济较唐代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百姓的生活也富庶得多,但还是常常处于巨大压力,不堪暴敛的困境中。

总之,冗兵加上冗官,带来了冗费,造成了兵弱、财匮、民困,成了长期困扰北宋政治的一大难题,尽管不少有识之士锐意改革,如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在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和保守势力的阻挠下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使得宋朝的“积贫”、“积弱”,并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种下了被异族武力颠覆的种子。

15小时前

19

若相随 4星

共回答了480个问题 评论

钱穆是宋朝“积贫积弱说”的始作俑者,的确,他在《国史大纲》中说:“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破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13小时前

9

三亿男人梦 4星

共回答了488个问题 评论

拼音

jī pín jī ruò

解释

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出处

宋 魏了翁《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五札》:国势积弱,人情久玩,而欲一旦以法绳之,急则生变。

《清史稿·兵志二》﹝ 雍正 ﹞五年,以 浙江 绿营积弱,选 山 、 陕 、 甘 兵壮健者移驻之。

示例

积贫积弱的中国已成为过去,华夏终将崛起。

11小时前

4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