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澹台灭明的故事

莪疯迩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醉酒寄相思 3星

共回答了336个问题采纳率:99.3% 评论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比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老夫子心有不甘,却抱守“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可总对他爱搭不理,让这位澹台同学坐冷板凳。

投到孔夫子门下后,澹台灭明并没有受到老师的干扰,而是读书用功,勤于思考。当时,孔子“以貌取人”,没把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言偃(字子游)却对澹台灭明甚为欣赏。

言偃二十多岁就在澹台灭明的老家担任一把手——“武城宰”,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

有一次,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着对子游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听了回答说:“从前常听老师说,在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

孔子听后非常高兴,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

孔子还问过子游:“你这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向老师推荐同门,子游用了两个最为典型的事例——“行不由径”“非公不入偃室”。“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如此,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因为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

“行不由径”虽是生活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的品质。春秋时期,礼制崩坏,法制阙如,社会秩序主要靠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台灭明一样严守规矩,从“行不由径”之类的小事做起,个人虽增加了一些麻烦,多走了几步路,但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图方便、走捷径、占便宜,那么社会就乱套了。

而“非公不入偃室”比“行不由径”更深一层。平常没事儿时就不去找领导,要去找领导肯定是因为公事,从不因为私利而去声张。这更说明澹台灭明的公正无私。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对此曾评价道:“夫行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欲速见小之心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有以自守而无枉己徇人之私可见。此灭明之所以为贤,而偃之所知者,唯斯人而已。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必以此类观焉,则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谀之风息矣!”

3小时前

47

今生唯爱敏 2星

共回答了286个问题 评论

澹(tán)台灭明[前512 年(一说前502年)前?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雍也》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上文说少孔子三十九岁,前后矛盾)。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吴,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以为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言偃为鲁武城宰,孔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 偃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处。”

  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民国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

1小时前

1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