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中的四德是什么

心隱隱莋痛 4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时总冰 4星

共回答了43个问题采纳率:97.3% 评论

儒家孟子提出“四德”,既“仁”,“义”,“礼”,“智”。

孟子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了说明道德规范的内在根据,孟子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人人内心自然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善端”,称为“四端”。它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所在,是人们善德的开端和潜在可能。只要人们扩充善端,存养善性,坚持不懈,都可以成为尧舜圣人。孟子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思想,从“仁义”道德出发推演出“仁政”的政治方案。他把民心的向背看作是政治成败的关键,导出“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的论断。他主张从整理田界开始,采取鼓励生产的措施,给民众以“恒产”,使民安居乐业。他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提出“尚志”的道德教育原则,以及养气寡欲、改过迁善、反求诸己、专心有恒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13小时前

9

温暖我 1星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评论

仁 义 耻 智

四德说,首先是“仁”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仁”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也是仁最本质的属性,“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只有时时处处“以仁存心”,才能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仁人无敌于天下。”“义”即知荣辱的羞恶之心,“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不用耻者,不耻……何若之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羞耻心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醇化道德,人人争先恐后,由此孜孜不倦,自强不息,而犯罪的原因便是“耻”的结果。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这也是君子不同于一般人之处。“智”,即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予以不同的态度。“在这四德中,孟子最为重视的是仁义,仁义实则伦理道德的同义词,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心的代表,心是仁的生命,仁就是爱人,可见,孟子是以‘仁’为人心的完善,表现,是以人为生活中心和准则。

11小时前

4

吾本輕狂 4星

共回答了425个问题 评论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8小时前

5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