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为什么盛行斗鸡

贮备亲爱的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可爱迷人 4星

共回答了479个问题采纳率:96.3% 评论

唐朝的皇帝大都喜欢斗鸡,不但是唐玄宗,像敬宗、文宗、宣宗等都喜欢观赏斗鸡。至晚唐时,懿宗和僖宗不但喜好斗鸡,还爱好斗鹅。《资治通鉴》记载僖宗是:“上好骑射、剑槊、法算,至于音律、蒲博,无不一精一妙,好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鹅一头至五十缗。”

斗鸡从宫廷传向了民间,在老百姓中也很流行。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为了在斗鸡中取得胜利,人们还发明了许多斗鸡的技巧,除了前文已经提到过的“金距”之外,还有“花冠”、“芥羽”、“狸膏”等。“花冠”是指在鸡的鸡冠上戴上红绸做的装饰品,但是它并不仅仅是用来作装饰的,还具有保护作用,因为在斗鸡时,鸡冠是对方攻击的主要部位之一。“芥羽”是指在鸡的翅膀上涂上芥末粉,鸡在战斗时必定会振动翅膀,这样,扇出的芥末粉就会迷住对方鸡的眼睛,从而削弱它的战斗力。“狸膏”则是在“花冠”和“芥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在对自己的鸡进行攻击技巧训练的同时,再进行一种特殊的训练,即让它们适应狐狸的气味。鸡最怕的是狐狸,一闻到狐狸味,马上就会变得六神无主、惊慌失措,所以在被训练鸡的场所要长期放置用狐狸肉炼制出的一种油。开始时,这些鸡会寝食不安,恐惧躁动,但是时间一长,它们就会习惯了。等到比赛开始之时,鸡的主人会在己方鸡的头上略微抹上一点狐狸油,气味虽然轻微,但对方的鸡由于平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对它特别敏感。这样一来,两只鸡刚刚上场,己方就已稳稳地占据了优势。

从以上这些层出不穷的斗鸡技巧来看,唐代的斗鸡之盛行已经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东城父老传》中也提到唐朝许多亲王世家、外戚家、侯家都因为买鸡而倾家荡产,都城中的男女老少也都以弄鸡为事。大家都沉迷于斗鸡,不务正业,就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当时一些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都对这一社会弊病进行了抨击。比如中唐时的诗人王建在《春日午门西望》一诗中写道:“百官朝下午门西,尘起春风过玉堤。黄柏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鸡回。”这首诗生动地写出了百官们一下朝便浩浩荡荡、一路风尘赶去斗鸡的情景,其中不乏讽刺意味。大诗人李白更是专门写了一首《古风》抨击斗鸡现象:“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个斗鸡的车队竟然使得路上其他行人都提心吊胆,可见其气势之大,派头之足。除此之外,李白还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写到:“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明确地表示了对斗鸡者趾高气扬的气势的蔑视和愤慨,可见李白对斗鸡这一社会弊端的深恶痛绝。

然而少数知识分子微弱的声音并不能使人们摆脱对斗鸡的迷恋,斗鸡之风依然不断蔓延,它贯穿了整个唐代,并且延续到了五代时期。

后蜀花蕊夫人《宫词》说:“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斗鸡在后蜀宫廷中盛行,而宫人们干脆来个一赌输赢,而且赌注特别大。

8小时前

16

喘不过气 4星

共回答了442个问题 评论

唐代斗鸡盛行,应该和盛世有关吧。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一个朝代,且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盛世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娱乐活动自然就会丰富,除了诗词歌赋,配乐演唱这种高雅的艺术之外,像斗鸡这种民间,甚至不止民间的娱乐活动就应该很普遍了吧。茶余饭后,闲暇之余,玩斗鸡,看斗鸡也是热门活动,像今天的广场舞,很流行,很热火?!而且这种活动也简单、方便,门槛低,入手快,趣味多,大约如此吧。

6小时前

49

先生暧昧嚒 2星

共回答了86个问题 评论

斗鸡游戏起源于亚洲。

它在我国的唐朝时期最为盛行,不光在民间,在皇室贵族中也很受欢迎。

亲王、大臣们都非常喜欢斗鸡,他们不光要比金钱权利,有时还要靠鸡争口气才行,甚至于因为斗鸡而引发皇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

斗鸡时使用的是专门的鸡种——斗鸡。它是一种以善打善斗而著称的珍禽。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唐朝喜欢斗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统治阶级以此作为寻欢作乐的方式而大力提倡外,因养斗鸡,藉此作为步入仕途,获取荣华富贵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当时不少人靠玩弄斗鸡而步入仕途,跻身于富贵阶层。

3小时前

41

败你所赐 1星

共回答了141个问题 评论

你好,大唐盛世,国泰民安,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开始盛行,上至皇帝亲王,下至平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无不以斗鸡为一种时尚。《东城父老传》有记载。

21小时前

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