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设立的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

手吢冇伱縴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詠久噯 4星

共回答了407个问题采纳率:99.3% 评论

孔子教育思想的四个基本方面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修养和交往,使人形成与其社会本质相适应的人格素养,进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述而》篇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更是对这一思想的精炼概括,并突出强调了成“人”的四个基本方面。

一是“文”教。孔子不止于对静态的文献资料的传授,更强调对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本质的领悟和把握,注重以“文”化人,使人通过学“文”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进而达到“文”以成“君子”的目的。

孔子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文”的表现,因为敏而好学者能见贤思齐、追求进步且积极行动,不耻下问者虽居高位也能虚心求教、尊重他人。这些正是文化修养带给人的精神风貌与行为气质的改变。在“文”“质”关系与君子人格的形成问题上,孔子强调“文”“质”需要适度协调发展,不能偏于一隅。他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是“行”教。孔子注重实行,从不空泛讨论某个理论问题。“行”教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行”不离心,强调表里如一。孔子认为,只有人的内心建立起自觉和自律,其外在行为才有可能展现真正的仁德,他对那些“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匿怨而友其人”“色取仁而行违”的虚伪行为非常厌恶。第二,“行”而有恒,强调坚持不懈。第三,“行”有分寸,强调知止权变。在孔子看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恰当的行为是“约之以礼”的结果。第四,“行”见于事,强调社会责任。孔子认为,学“文”的目的不能止于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得其乐,而必须要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忠”教。对“忠”教的理解,不能囿于为(他)人的立场。“忠”的核心是“忠”于己(心),对他人的“忠”只是忠于己(心)的外显。尽管孔子强调弘道于世,但是弘道的人首先要成“人”。所以成“人”教育首先是成己教育,“成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施以“忠”教时,孔子所注重的是对事诚心尽力、对信念贞一笃定等。总之,“忠”的主旨在于敦促主体坚持对人对事的一贯信念,竭尽所能、恪尽本分。

四是“信”教。“信”至少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人言(承诺),一种是伸展。孔子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意思是只有顺应天道正义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相应地,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履信践诺才能获得支持和帮助。而履信践诺需要基于顺道义这个前提。

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比如,“信则人任焉”即为“人之所助者信也”的同义表达;而“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看作是“履信思乎顺”的具体阐释。将“信”作“伸”解,可以理解为内在于心的“诚”发见于人、事的状态,即忠于内而信于外,内恒有而外恒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教弟子立“信”实际上就是教之有“恒”,因有“恒”而致人“信”“任”是事态发展的应然趋势。

孔子通过“四教”不仅将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打通,使人的精神追求立足于踏实的生活,而且在身心的向上求索与向下落实之间设计了合乎规律的积累和铺垫过程,使思的成熟与行的圆融相互支撑,构建了一个良性开放的人格塑造系统,使求仁得仁成为可能。

2小时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