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不同角度赏析答谢中书书

泪停不下来 2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春天街道 3星

共回答了388个问题采纳率:93.3% 评论

《答谢中书书》是王之涣的一首名篇,描写了作者对友人中书舍人辞去官职的深深告别之情。赏析该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 诗的内容与结构:该诗三十二言三章,每章都以“中书”二字引首,简洁明了。第一章以描写辞官及告别为主,第二章以表达寄托情感和离情别绪为主,第三章则是再度回应辞官的决定。该结构使得诗意层次分明,情感层层递进。
2. 辞官与离别的主题: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表达对中书辞去官职的劝解和遗憾,以及对离别的惋惜之情。辞官和离别在古代文人中常被视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转折点,王之涣通过这些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敬佩。
3. 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愿因以为经纶”的排比句、反问句“来日莫相思”等,这些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使读者更容易被诗中情感所打动。
4. 与时代背景的诗中反映了唐代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中书辞职是因被牵连入了谋反案而受困,而诗人对辞职的明白劝解和深情祝福,则反映了当时文人士人的儒家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以上几个角度,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从不同层面去赏析《答谢中书书》这首诗。

5小时前

49

她是冯美祺 2星

共回答了75个问题 评论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徽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小时前

2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