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篇和德篇主要内容

綪侶习惯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脾气甜 4星

共回答了477个问题采纳率:92.3% 评论

第一,《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道”与“德”是书中讨论的重点。

首先,依王弼注本,也是流行版本,“道”在前,而“德”在后,“道”是体,“德”是用。《道经》主要论述的是道的本质、规律和基本特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实在论本质论方面的;而《德经》主要阐述的是道的展现方式,是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价值,所涉及的是存在论价值论方面的问题。

有人说,《道经》所对应的是《易经》所讲的“乾”,谈“天道运行”,讲天理、自然;而《德经》所对应的是《易经》所讲的“坤”,谈“厚德载物”,说的是人事、人伦。虽然说这个说法不是完全准确,但却指明了《道经》和《德经》所讨论的不同重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道经》讨论宇宙本体、万物本原,讨论“天道”的运行发展,所关乎的更多的是本质论、实在论和普遍性、总体性方面的问题;而《德经》讲“德仁义礼”,所关乎的是特殊性(人生方面)、局部性(仁义礼仪)和具体性(德行方面)的问题。如果说,《道经》追问的是宇宙万物的实在性和本质性,那么,《德经》所探究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诉求。

打开新浪新闻

其次,老子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在这里是强调“道”是宇宙本原,世间万物皆由“道”派生出来,“道”乃本原万物本性性的实在。而“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指道生“物”之后的自然展演过程,“道”通过自身的本然性运动来体现“道”的实在性,展演为具体性,这一过程是“自得”,即蓄养“物”的成长,所以,“德”即是“得”,“物”得到蓄养,能本然地展演自身,因而称为“德畜之”。于是,“物”能以其特殊形态来展演“道”之特性,因而能成“形”;而“物”成行还是依靠于阴阳、寒暑、山泽、风土等资料性环境来确定发展趋势,因而称“势成之”。这个本然性运动过程就是实在性向存在性展开的过程,是由“本”到“用”的过程,也是一切事物得以赋予形式而成就具体形态的过程。“道”是一切“物”的本初原始实在,万物生于“道”,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在这一本然性运动中,“物”得到蓄养,能演展自身,以具体形态出现“道”,这就是“德”,所以,万物莫不“贵德”。因而,“物”本然性运动的过程也是“尊道贵德”体现,既生既蓄,物才能为物;有本有用,道德一体。

而所谓的“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其“育”是指蓄养培养,使其发展;其“亭”是指停,即定形(依据董平先生的观点,见董平《老子研读》第51章);其“毒”即通“笃”,指厚(依董平先生的观点,见董平《老子研读》第51章);其“覆”指盖。天无不覆,地无不育。这一句是进一步说明“畜之”的展开过程,培育它,使其定形,使其成熟,使其成就自身。所以,是本然性运动使其然的,这就是“德”。

而真正的“德”是怎样的呢?就是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生存没有个人功利,做事不执持,成长不受外在目的主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称为“玄德”。

老子强调“尊道而贵德”,其实就是说物生于道,畜于德,道德顺而任万物自我化育,自我展演,之外成势,不需要外在动力,不需干涉,需外来主宰,所以是“尊贵”的。《庄子·天地》篇称:“物得以生谓之德”,“德”其实是一物所得之“道”,“道”是本原,“德”是显现。道家讲的主要就是关于“道德”的理论。

7小时前

37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