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真实存在的吗

喝撒喲 2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淡忘红尘世 2星

共回答了250个问题采纳率:97.4% 评论

不是,只是其中有几个人物是真实的,比如宋江,武松确实是真正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是真的。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扩展资料:《水浒传》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21小时前

19

王富贵 3星

共回答了395个问题 评论

"水浒传"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多是真实存在的。许多情节是虚构的,别当真。一般作为小说三分真七分假是常有的事,它是为小说或演义服务的。比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内中情节就不一样,"借东风"、、"草船借箭"也是虚构的。

19小时前

17

火神的右手 3星

共回答了337个问题 评论

首先,《水浒传》是一部小说,因此必然存在演义虚构的部分。书中描绘的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其中有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是在当时广为流传的,后来被用作创作的素材,因此这部分中确有真实发生事件,其余极可能为作者所虚构。

16小时前

30

爱纯言 3星

共回答了348个问题 评论

《水浒传》不是真实历史,只是一部演义小说。 《水浒传》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而已,其中有一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故事也是一分真,九分假。 而“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有一部分人物和故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编造出来的。

而这本《水浒传》相当于一部历史人物、还有大事件的合集,其中还掺杂了很多虚构的情节。 而现在有很多人误以为这本《水浒传》所讲的是真实历史,使得真实历史反而不被人知道。是因为这本书,写的太过生动,而且经过这么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影响力太过广泛,加上很多人对历史不是很关心与了解就误以为这是真的历史真相。

此书对社会和文学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在社会影响上:《水浒传》对招安的描写曾经对某些义军的领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如张献忠在谷城受抚,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浒故事耳”(《纪事略》)。但比较起来,《水浒传》对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

在文学方面上的影响:《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12小时前

18

空城守舊夢 1星

共回答了127个问题 评论

《水浒传》一部分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像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等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当然也有虚构的人物与虚构的情节!比如,书中有一段鲁智深倒拔杨柳!试想,一棵直径一米大树,人的力气就算再大也不可能拔出来!纵算是项王复生,虽然力能扛鼎,但千斤臂力也不可能拔出大树!

大家都学过生物,大树的根须特别发达,深藏地下十多米!每根须都在牢牢的抓住土地!这样算来,除去大树本身的重量,还得需要用上比大树本身重量多达3-5倍的力量才行!如此算来,臂力何止万斤!当然,这只是文学塑造,侧面表现出鲁智深力气大而已!

再如鲁智深把马打上天,这倒是有可能,一匹马大约只重二三百斤,古代英雄大多都是神臂力,举起二三百斤的物体跟我们仍溜溜弹一样!

还有,古代的时候梁山的确是水源充沛!八百里也就是400公里,换言之,八百里水泊还是存在的!

还有,古代科技不是很发达,又加上战乱,书中血腥暴力还是比较真实的!只是作为现代人来讲,有点受不了!试想,让现代人去吃人,谁敢呢?想想都恶心!

小说大都是根据史实改编,这样读起来显得真实。但又不可能全部都是真的!必须加入文学素材,这样才显得生动有趣!

所以,这本书是根据史实改编,真假参半!喜欢就好!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7小时前

4

嗳閺煙菋 2星

共回答了63个问题 评论

《水浒传》是一部古典历史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创作一般是有原型人物、有历史事件及背景作依托的,但并非全部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使小说内容更丰满、故事更加更引人入胜,作者采用虚拟人物、添加故事情节是可以的。但《水浒传》不是真实的历史。

《水浒传》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过,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换言之,《水浒传》这部演义小说只是历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让后人以为这就是历史。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但是,与史书对比,其中只有三十六个人物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其余七十二个,大都是创作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这样一算,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这个名单有一个可疑之处就是,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推测至少应有数千人。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许是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载),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小说是允许虚构的,并且小说中主要人物在当时也非重要人物,连高俅这样的朝廷高官在《宋史》上都没有传,宋江等36人事迹在《宋史》上加起来不过百十个字而已。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有关宋江等人物故事最早在当时(北宋宣和初年)就已在坊间口头流传,而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存世的,认为是南宋至元初的民间讲史(说书)作品《大宋宣和遗事》,再历经约百年时间,水浒故事才被文人整理成小说。也就说,宋江36人故事从发生到演变成为《水浒》故事,经过了大约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民间加工。由于南宋与金的对峙,南北交流的阻隔,造成宋江36人故事在南方、北方分别发展和完善,很多事情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就连故事发生地------梁山的位置在哪里(河北太行山或者山东粱山)都成了问题,所以如果在水浒中寻找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就非常难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宋江等36人故事绝非空穴来风。 补充: 不欢喜真假的说法,此说法在《三国演义》的讨论中出现最多,其次是《忠义水浒传》。所谓“真”、“假”怎样确定?有朋友看了《三国志》,自然对《三国演义》中的演绎有看法,有看法是可以的,但是上升到“真”与“假”的高度就没有必要了。 把小说当成历史看本身就有问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学者研究《大宋宣和遗事》(此话本可以在网上搜到)中记载的宋江36事迹有一半可信(比《三国演义》低一些,现在的相关学者也大多支持这个说法),如果是这样,“遗事”与水浒都涉及的情节(细节小有出入)有“杨志卖刀”、“智截生辰纲”、“怒杀阎婆惜”、“征方腊”四个事件。 宋江“杀惜”是有不少存世元杂剧作为旁证的,“真”的分量可以说非常重了,元杂剧凡有宋江出场的剧目,宋江上场读白中都有“杀惜”的介绍。捎带说一句李逵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在元杂剧中出现次数仅次于宋江,关于他的剧目多达几十种,存世剧目也最多,最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剧目的作家就是山东东平----粱山一带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可见宋江36人尤其是李逵比较系统、完整的故事在元代这一地区民间流传之广。 关于宋江征方腊,正史上没有介绍且时间上有冲突。学术界争论激烈,各方面都有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多是宋史以外较可靠的史料,有些甚至是近年出土的材料,说法也各种各样,元修的宋史质量不怎么样,这都难怪。宋江即使真的参加了征方腊,以宋江在真实历史上的地位(36个主要成员,千人左右的规模)也很难在史料中留下痕迹,毕竟宋朝剿灭方腊是派了15万各地军队,这就象现在到解放战争中的某个战场上,在四、五个纵队里找一位营团级干部的名字一样,如果没有立大功,难啊。浙江杭州一带民间确实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传说,民间这样讲,总是有原因的------不是小说作者在这一带著书,名气很大,就是这件事情可能真实在当地发生过吧。 其他两件事,就不好推测了。 补充二: 《大宋宣和遗事》是后人研究《忠义水浒传》的重要史料,尽管它“真假参半”,但它毕竟是产生于小说以前百余年的东西。《遗事》记载的故事脉络与《水浒传》是有差异的,比如“上山”的次序,《水浒传》上梁山众头领的上山次序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就不细说了。《遗事》的次序是杨志、李进义(卢俊义)、孙立等12名压送“花石纲”的军官是第一批造反上山的,原因是杨志卖刀杀了人,孙立等11名军官为救杨志杀了押送公人;第二批是晁盖、吴学究(吴用)等人,原因是“智截生辰纲”;第三批才是宋江等人…………也就是说,李进义(卢俊义)上山时,宋江还在郓城县当官呢。 36人的下落问题也是目前学者们关心的问题,材料少,没有定论:《宋史》张叔夜传只讲到宋江因副手(很可能是“卢俊义”)被捕,无心再战,被迫接受了“招安”为止。《大宋宣和遗事》只有一句话:因征方腊有功,封节度使。其他材料也有说是招安以后被集体屠杀的…………

1小时前

17

独身痴 2星

共回答了91个问题 评论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要是说我们一直熟读的四大经典名著《水浒传》是虚构的,是不是让人惊讶,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故事发生的地点错误

故事发生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梁山,最高主峰只有197米的海拔,但自古以来没人敢小看它,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水泊梁山,但是这座山究竟是不是《水浒传》中的原型呢?如今,山寨水浒经典遍布梁山,比如宋江马道、点将台、李逵把守的黑风口。但专家普遍认为它们都是附会文学作品而形成,并不是为史实所造就。数百年来,一些统治者多次封杀《水浒传》,梁山也曾遭到抄剿和灭迹,只有残存的一段“宋江寨墙”是梁山上少数被认可的历史遗迹,那么,故事核心地,梁山的水泊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吧。

二、历史时间和人物出场错误

在史实上,《水浒传》开卷就错:“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 …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 嘉祐三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皇祐四年(1052)就已经去 世,死了六年,居然还能“越班启奏”,岂非咄咄怪事!

三、时间和历史错位

小说在“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一回录有招安诏书,落款是“宣和四年春二月”。这在历史年代上大有问题。其一,与历史上宋江 投降的年代相差一年,这有《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纪事为证:“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诸将讨捕。又犯京东、江 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其二,倘据小说的安排,宋江受招安在宣和四年二月,轰轰烈烈征方腊还在其 后;而据《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八月“方腊伏诛”,倘若宋江在宣和四年才受招安,哪里还有南征方腊的用武之地呢?

四、水浒传的作品到底是谁?

关于原著的作者一直以来是争议最大的,其中有多种说法,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不强,也存在颇多争议,按理来说,能写出这么精彩的巨著,在历史上应该会留下记载,不管哪朝哪代,对于精彩的内容大家都是心之所向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水浒传并非真实存在。

1天前

15

爱哭娃娃 3星

共回答了356个问题 评论

《水浒传》一部分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像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等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当然也有虚构的人物与虚构的情节!比如,书中有一段鲁智深倒拔杨柳!试想,一棵直径一米大树,人的力气就算再大也不可能拔出来!纵算是项王复生,虽然力能扛鼎,但千斤臂力也不可能拔出大树!

大家都学过生物,大树的根须特别发达,深藏地下十多米!每根须都在牢牢的抓住土地!这样算来,除去大树本身的重量,还得需要用上比大树本身重量多达3-5倍的力量才行!如此算来,臂力何止万斤!当然,这只是文学塑造,侧面表现出鲁智深力气大而已!

再如鲁智深把马打上天,这倒是有可能,一匹马大约只重二三百斤,古代英雄大多都是神臂力,举起二三百斤的物体跟我们仍溜溜弹一样!

还有,古代的时候梁山的确是水源充沛!八百里也就是400公里,换言之,八百里水泊还是存在的!

还有,古代科技不是很发达,又加上战乱,书中血腥暴力还是比较真实的!只是作为现代人来讲,有点受不了!试想,让现代人去吃人,谁敢呢?想想都恶心!

小说大都是根据史实改编,这样读起来显得真实。但又不可能全部都是真的!必须加入文学素材,这样才显得生动有趣!

所以,这本书是根据史实改编,真假参半!喜欢就好!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天前

33

二狗子 2星

共回答了270个问题 评论

既然定位为小说,当然是不能成为历史的。即使它是以真实的事情为蓝本而写,也是有大量虚构的成分的。历史上在山东是有三十六个英雄好汉,纵横华北平原,专杀土豪恶霸,救济贫民。到施耐庵手里,才被组织成了一部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样高的巨著。

1天前

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