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中词人 不知归路 的原因是什么

脸贴脸 1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郑涛肖琰 2星

共回答了272个问题采纳率:97.4% 评论

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摊鸥鹭

其实很简单,就是喝酒喝断片儿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常记溪亭日暮"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兴尽"表明喝酒喝尽兴了,"误入藕花深处"中的"误"强调了欣赏荷花不是本意,是走错路了。并且李清照醉酒后划船动静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否则不可能"惊起一摊鸥鹭"(划船经过吓飞了一堆水鸟)。

3小时前

28

糖没妳卜甜 1星

共回答了135个问题 评论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整首词是这样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的大意是这样的: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用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少女时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李清照,又号易安居士,什么是易安,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审容膝之易安”,由此可见,李清照是很受陶渊明的影响。

年轻时的李清照,可是说是鲜活的,快乐的,纯真的。这首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常记”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里的“不知归路”的原因,词里写道的是“沉醉”, 沉醉什么,沉醉在美景中,也可以说是极其兴奋和高兴,快乐的忘记了回家的路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妈妈常说我的一句:高兴地忘记了自己姓啥了。

这里我在想,这句话也说明了,李清照少女时期是和我们一样的,贪玩活泼,玩得开心了,高兴了,兴奋了,也和我一样会忘记了回家的路,也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还觉得没玩够,还想继续再玩,所以才会有后来的“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1小时前

15

消失的印记 1星

共回答了143个问题 评论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词中描写的也是追忆年少时难忘的经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一句自然和谐,令人印象深刻。词人说“常记”表明印象之深,怀念之切,直到“日暮”证明词人兴致之高,或许意犹未尽也未可知。她说她“不知归路”,窃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词人外出游玩,宴罢酒醉,趁兴而归,日色已晚,故而不辨归路。

其二则或是溪亭日暮,美不胜收,词人至此,景色醉人,不忍归去,故曰“不知归路”。

然而不管是“酒醉”还是“景醉”,终是年少的词人“自醉”而“不知归”。日暮的溪亭,自醉的少女,最是美好的年纪,词人自然脱俗的行文,给人跃然纸上的享受,我等亦是“沉醉”此间,“不知归路”!

22小时前

14

北极淡水鱼 4星

共回答了420个问题 评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两句起笔非常平淡,自然而又和谐,很自然地将读者带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二字告诉我们是追忆的内容,地点是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在饮宴之后,已经醉得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沉醉”两个字表达了隐藏在作者心底的愉快,为什么会“不知归路”,那是因为作者太陶醉于这美景以至于流连忘返了,看来这次欢愉的游玩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18小时前

20

爲尓上鎖 2星

共回答了289个问题 评论

“日暮”可以看出词人游玩的时间是傍晚;词人因为陶醉了和喝醉酒了而“不知归路”

13小时前

3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