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有道读后感1000

十二山南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阝满陌繁花 2星

共回答了237个问题采纳率:99.4% 评论

读《作文有道》有感 淄博实验中学 盛蓉 文章,是大事。

写文章,是语文教学中的大事。教会学生写文章,是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事理定,而文辞畅;情理清,而经纬明。明代王伟说:“道与文不相通,妙而不可见之谓道,形而可见之者谓文。”道文之辩,在形神之间。自古及今,每一个写作者都试图寻找到突破写作方法的“法”与“道”。他们是写作道路上的“探路者”。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舞台上,也有这样一位“探路者”,他就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学者王玉强。几年来,他的专著铺出了一条他自己的语文教研之路,描画出一幅幅语文教学的独特自画像。如果说《语文,丰富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执着于语文之美、语文之韵的探寻者与感悟者;《诗解语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怀一颗诗心叩问先贤的对话者与书写者;《深度教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语文教学、教研的沃土中的耕耘的思想者与劳作者;那么此刻,当轻轻合上王玉强老师《作文有道》的专著后,一个在写作的长河中思考与探寻的泛舟者与弄潮者,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作文,有道;《作文有道》,有道。大道至简 作文的道,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作文有道》的减法之道,从封面就已经开始了。最朴素的灰白色,最纯粹的照片,最中规中矩的题目,其实,这不就是恰恰就像作文本身吗?洗尽铅华做文章,留下真醇感后人。花哨的表面,注定是浮华的内涵;繁华落尽,才真正是一等一的好文章。从《新思维作文——作文=1+1+1》到《记叙文=细节+细节+细节》,再到《议论文=事例+事例+事例》,他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学生打开一扇写作的大门。很多时候,从“妙不可言”到“意会言传”,这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纸之隔,往往成了鸿沟之险,而王老师却用最贴近学生的方式传递他的作文教学理念。《一切作文都是为了证明》中,他竟给学生讲起了数学,从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明白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手法。我们一直呐喊“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却在很多时候无意识地缩小了语文的外延。王老师把语文的外延扩大了,他笔下的作文教学自然就触类旁通了。《猛虎嗅蔷薇——不跑题的奥秘》中,他说审题方法的奥秘之一,就是“抄上”。在动辄把“限制思维”的罪名扣到教师头上的年代,他从不避讳谈作文的方法教学,一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思想支撑,二是因为他坚守着教育的根本原则——教而有法,学而有得。从看似复杂的作文中理出一条小路来,不必曲径通幽,也不必千回百转,要的就是一针见血的爽利。《都江堰》中,余秋雨笔下“比人类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建造了旷古绝今的水利工程,德国海德堡,黑格尔、荷尔德林在“哲学家小路”的思考中理清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作文有道》,不就是在学生与作文之间建立一座沟通读书与写作的“都江堰”吗?不就是在作文教学的芜杂中找到了一条明晰的道路吗? 路在脚下 王老师每到一处,总能发现写作的源泉。他去澳洲看望孩子,写一组澳洲见闻的随笔,字里行间是教育者放不下的教育情结;他到全市高中视导,在课堂听课的间歇,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他到全国各处做课、讲学,不忘把各地的教学困惑收集起来,找到写作的突破点。“在某校听课,我顺手拿起一本学生课桌上的书”“到淄博一中听课,在课桌与课桌之间,我好像又是学生似的”“一到桓台一中高三教研组,老师们就把一沓作文交给我”……这样的句子在《作文有道》中俯拾即是。在教学的第一线行走,作文就贴近了真实的学生。他思考,却绝不做止于思考的僵硬雕塑,他把思考变成笔下的文字,或写下水作文,或亲手修改学生的文段,或与博客中的来访者笔墨问学。所以他笔下的作文是灵动的生活,既高屋建瓴,又和学生“无缝对接”。《人生的加法与减法》《牵牛花与自己的花》……把生活的问题凝练成教学的思想,又把教学的思想化作具体可感的文字,《作文有道》,就是生活中开出的花。王老师常说:“语文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心在哪里?不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里吗? 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写作。观察与思考,就是生活的道路。走在路上,偶尔会碰上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踽踽独行的王玉强老师。他骑得很慢,颇有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或许,在生活的道路中慢慢欣赏的他,正在思想的道路飞奔…… 做点什么 在《作文有道》的后记中,王老师写下“一定要做什么”,这是他对自己的告诫,又何尝不是一个师者、长者的肺腑良言? 在《发现学生议论文中的问题》中,他痛心地追问:“这就是我们学生的作文?这就是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的作文吗?……难道文章没有基本的形式?没有基本的结构?没有成熟的范例?”这份对教学的焦虑,折射的恰恰是一位师者的良知。正是因为这份良知,他的博客几乎天天更新,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无论是慕名而来的省内外教师,还是不知名姓的学生,凡有所问,他必有所答。《中考作文就是一个作文题》源于一位教师为即将中考的孩子进行的询问,《海明威要到你的作文里去》源于一位不知名的家长在博客上的留言,《评述式作文如何“评述”》源于老师们的集体“发难”……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有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的正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事。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工作,也是一生的工作。在书的后记中,王老师写下“……活在世上一定要做点什么,实现点什么,或改变点什么吧。于是,我致力于作文教学,写成了这本书。” 做点什么,善莫大焉。马克思·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中写到:“灵魂不经过寂寞与清苦之火的锻打,完全炼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相信《作文有道》的每一篇看似轻巧的文章,必然都经过了寂寞与清苦之火的锻打。在《作文有道》的《自序》中,王玉强老师引用了爱默生的一段话自勉,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妨都以此砥砺自我: 真正的船只,就是造船的人。

11小时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