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是什么意思

纷扰沫四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难忘安 3星

共回答了322个问题采纳率:91.4% 评论

详细释义

归隐 [guī yǐn]

回家隐居。

唐 李洞 《送轩辕先生归罗浮》诗:“旧山归隐浪摇青,緑鬢山童一帙经。”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白髮未成归隐计,青衫儻有济时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

相关例句

1.

我很喜欢那种四面八方都是山的感觉,让我有一种归隐山林的冲动。

2.

在度过多年的仕宦生活之后,他终于倒冠落佩,归隐田园。

17小时前

5

莫思念心碎 1星

共回答了147个问题 评论

归隐是:退出凡俗事务,什么都不管了。

只是居住在山林里或者是人烟稀少谁都不认识谁的地方。

15小时前

29

想要你安稳 1星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评论

归隐是:退出凡俗事务,什么都不管了。只是居住在山林里或者是人烟稀少谁都不认识谁的地方。

12小时前

35

久到我已 1星

共回答了145个问题 评论

归隐的意思是: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有一定官职或才能的士人隐居的,才有资格称为“归隐”。中国历代士人的归隐方式,大概可分为以下十种: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隐。   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名义上不做官,实际还承担一定的为官责任,其所谓归隐,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   其十,所谓“隐于朝”。   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   中国士人归隐,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  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责任,寻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态度,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隐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

8小时前

2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