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关于鲍少卿的故事

诚心还愿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芡沵的太哆 3星

共回答了30个问题采纳率:94.4% 评论

《儒林外史》中描写鲍少卿是一个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的人物。他熟知文史经义,博闻强记,但是他却过分自大,骄傲自满,不肯谦虚谨慎,因此往往会忽视一些小细节,导致犯错。在故事中,鲍少卿曾被指派主持一场考试,却在出题时出现了重大错误,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和质疑。尽管他最终认错并且承担责任,但是这次事件深深地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知识渊博的人,也不可忽视细节,过分自大会导致错误的产生,应该谦虚谨慎,勤于反省和自我修正。

8小时前

38

养厂李主任 1星

共回答了104个问题 评论

儒林外史中关于鲍少卿的故事是有的。
因为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鲍少卿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主人公的朋友之一,也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
鲍少卿在小说中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反应,他的一些经历和故事也为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鲍少卿的故事延伸了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通过他的经历,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儒林内外的人物关系、社会风貌以及文人士子的生活状态。
同时,鲍少卿的故事也为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悬念和变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中关于鲍少卿的故事在明确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乐趣和思考空间。

6小时前

22

我五一 2星

共回答了210个问题 评论

《儒林外史》中鲍文卿是一位有德行的下层人物。鲍文卿初次出场时,乃是当崔按察门下的一位戏子。崔按察夜读奏本,其中读到一则安东知县向鼎因为真假牛布衣案件处理的过于草率,而被弹劾调查,甚至面临罢官下狱的报告。 此时此刻,千钧一发之际,与向知县素昧平生的鲍文卿挺身而出,毅然决然的替向知县求情。
鲍文卿守节知礼,结识向知县后,他携书到达安庆县衙,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居功自傲,以救命恩人自居,反而处处低调,遵守礼节,甚至于有些许卑微。原文写道:向知县迎了出去。鲍文卿青衣小帽,走进宅门,双膝跪下,便叩老爷的头,请老爷的安。 向知县双手来扶,要同他叙礼。他道:小的何等人,敢与老爷施礼! 向知县道:你是上司衙门里的人,况且与我有恩,怎么拘这个礼?快请起来,好让我拜谢。他再三不肯。向知县拉他坐,他断然不敢坐。向知县急了,说:崔大老爷送了你来,我若这般待你,崔大老爷知道不便。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阅读《儒林外史》原著或相关研究文献。

3小时前

26

长啸共酒坛 2星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评论

鲍文卿乃是崔按察(负责上参失职官员)门下一戏子。按察夜读奏本,鲍文卿偶听到,毅然替素不相识被朋友连累的向知县求情,言之切切。“这位老爷小的也不认识,但自从七八岁学戏,在师父手里念的就是他做的曲子,这老爷是个大才子,大名士,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才做得一个知县,好不可怜!今天又要因这事被参处了。”他分析知县所为也是尊重读书人的本意。一番话竟使崔按察罢了参处的念头。并推荐鲍文卿拿信去县衙得谢回家过活。鲍文卿被向知县礼遇,谢恩,如待上人,这戏子断然不坐,不敢当。酒后知县封五百两银子谢他,鲍文卿一厘不受,“怎敢用老爷们的俸银?”唉,替人请命,堪称义举,不受人恩惠,可见清风,难道不是个大义不贪财的君子吗?在此小说中,崔老爷病故,文卿回家做生计,收修补乐器的倪老爹六儿倪廷玺为继子,教他读书管理戏班。路遇升任知府的向老爷,因感恩尊称他“老友”,约请父子两个半月内找他。

  好事连连,船上遇大人两书办,极力奉承文卿,并请求恩人在向老爷面前替事人说几句好话求情,登时给银五百两。最喜文卿那几句话,说得又是一番大义。艺人文卿笑道:“我要是欢喜银子,当年在安东县太老爷曾赏我五百两银子,我不敢受?我知道自己是个穷命,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我怎敢瞒着太老爷拿这项钱?况且人要有理(指犯事之人),肯定不会拿出几百两银子来做人情;要是准了这一边的人情,那一边就要受委屈,这不是丧了阴德?依我的意思,不但我不敢管,连二位老爹也不必管他。自古道:‘公门里好修行’,你们服侍太老爷,凡事不可坏了太老爷名声,也要各人保着自己的身家性命。”

21小时前

1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