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 少不看水浒

乄夜凄美 2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祐掱煙誮 2星

共回答了203个问题采纳率:99.4% 评论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大致意思是说:年纪大了的人不宜看《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逐鹿中原的故事,通篇都是权谋、算计和战争、杀戮,年老之人再看这些只会变得更加内敛、深沉,再者《三国演义》讲述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人生哲理,容易让老年人更加哀伤,于身心不利。年轻人不宜读《水浒传》,因为《水浒传》里讲的都是好勇斗狠的江湖好汉杀人越货的故事,血腥味太浓,难免有教唆年轻人犯罪的嫌疑,容易让年轻人误入歧途或者变得冲动勇武。

但实际上,老年人不妨看看《三国演义》,因为老年人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就应该多学学《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有益的权谋和变通之策,以防不思变通、墨守成规。同时,也应该通过《三国演义》看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人生百年不过转瞬,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这样,老年人就更平和、豁达,更知道惜福,好好安度晚年。

年轻人不妨读读《水浒传》,看看《水浒传》中的北宋社会是怎样的黑暗腐朽,杀人越货习以为常,好勇斗狠为家常便饭,看看这些好汉是如何一怒之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知道什么叫“冲动是魔鬼”了。就更应该知道在当下这个法治社会该如何自爱、自重,更应该珍惜如今这个平安稳定的大好环境,好好努力工作,好好珍惜家人。

同意的请点个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8小时前

34

凯皇酷 2星

共回答了75个问题 评论

理性与冲动的碰撞——《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本质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一书,此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主线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讲述了由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过渡到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再到后来的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可以说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文环境、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斗争情况。或许正是印证了“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三国这本以描写战争为主的书,塑造了诸多英雄人物,贡献了许多成语故事,比如,“草船借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等。

正因为这本书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罗贯中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对军事战略的描写,也加进了大量的对人情世故的智慧理解。只需要想想书中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破敌于眼前,就能知道智慧的重要性。

所以,年少读三国,可以让年轻人多一些理性看待问题的思维,多一些谋略,少一分浮躁。而老年人看三国,就会觉得书中这些人情世故,文韬武略对已经历太多的自己没有多少用处了。

再来看《水浒传》一书,这本书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这部书以北宋末年为创作背景,描写了梁山108位好汉,聚集一堂,反抗朝廷,最终被朝廷招安的故事。这本书的贯穿着“官逼民反”的基调,108位好汉的构成复杂,有冲动杀人的,有吞并其他上头的土匪,有被吴用设计陷害后无路可走上山的……

整体来看,《水浒传》这本书充满了冲动、杀戮和义气,并不适合年轻人阅读,因为这可能会更加影响年轻人意气用事、冲动犯错。

古人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有了“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么一说。

6小时前

9

忘了找钱 1星

共回答了156个问题 评论

三国人才辈出,老人看三国,会觉得这一辈子白活了。就算不能戎马一生,战死沙场,也总该在26岁时会会诸葛亮吧。即使年华似水流年,青春不在,也总该在铜雀台跟曹孟德对饮三杯,谈谈人生几何,顺道再提提大小乔,聊聊蔡文姬。这不过分吧。有些老人能后悔死。

水浒,那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还要风风火火的闯九州。典型的莽夫所为,个人英雄主义,不想后果,不会动脑子设想大局。你说,正处于青春身心成长的青少年,能学吗?

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青少年可以把《水浒》当反面教材看。老人也可以从欣赏的角度看《三国》。可是人心不齐,它不收条件控制,难免触景生情。《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很重要,影响很重要,耳懦目染,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可是真理。

3小时前

12

口畏大 2星

共回答了250个问题 评论

三国,水浒,都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皆因作品丰富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这些经典的名著不知带给世人带来多少的精神食粮和心灵慰藉!

每个人都能从名著里面吸取营养,得到自己想要的心理需求, 所以每个人看名著的角度也会不一样,得到不同的体验!

前段时间重温三国,把三国的书籍到电视版本重新看了一遍!前期会盟斗董卓,吕布戏貂蝉,群英战吕布,孔明出山,赤壁大战,夺取汉中等等波澜壮阔的画面,让人激动不已,心随各路英雄豪杰起伏浮沉!可到了后期,随着刘备忧死白帝城,诸葛亮独撑蜀国,曹操死去,关羽战死,孔明病逝五丈原,一个个英雄故去,心里也变得沉重和沉痛起来!

在这样一个心里变化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种消极的思想——不管是什么样的英雄,当初如何威风凛凛,指点江山,最终都尘归尘,土归土,甚至不得善终,哪怕你是聪明绝顶的诸葛亮,最终也熬不过司马懿,带恨而去!

这种消极的思想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会有非常大影响的,特别是本应该更乐观的面对人生仅有的岁月,却生发出悲观厌世,消极面对的负面心情,这对老年人来说会有非常大的心里负担,于身心不利!

毕竟,三国演义在我看来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悲歌,而老人需要的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而水浒,这部小说的风格气质是完全另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落草为寇,一言不合,拳脚相向,倒拔垂杨柳,血溅鸳鸯楼,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哪一个故事都让人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感觉,恨不得自己也嫉恶如仇,要汇聚梁山,落草为寇!

对于还没有足够控制力和辩识力的年轻人,特别容易受到这种英雄气节的影响,在他们控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出现更多的冲动和不必要的伤害!

所以才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这是大多数人在看完名著之后的体验,少年看水浒,也去选择类似落草的做法和想法,消极避世,冲动对事;而老人看三国会空余满腔惆怅和叹息,加深身体的负担!

不过这些说法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现在的年轻人、老年人或许有更好的理解力和心态,受这样说法影响和心理暗示的应该会越来越少!

放平心态,随性而读,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辩证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和辩识力的看书,这就够了!

21小时前

45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