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30字的简略内容

你好我姓马 3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添两分愁 2星

共回答了244个问题采纳率:90.4% 评论

端午节来自屈原的故事,屈原为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他一心为国,终不忍奸佞当道,最后跳汨罗江。后人为纪念他,在他跳江的这一天吃粽子划龙舟等活动,形成端午节。

3小时前

13

仙鹤辞 1星

共回答了126个问题 评论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端午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三、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四、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五、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六、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七、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但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1小时前

21

南九洲 2星

共回答了218个问题 评论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诗人、政治家、爱国人士,因为反对当时的政府腐败而被贬谪。据传,他在汨罗江投水自尽,此后人们就在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来纪念他。端午节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弘扬,现在已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庆祝活动。

22小时前

9

刁难孩们 3星

共回答了360个问题 评论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消除疾病和预防疫情的节日。

后来,据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去世,也成为中国汉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围绕才华横溢、独立的楚国医生屈原展开。

18小时前

48

月落又无雨 3星

共回答了376个问题 评论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3小时前

26

爸爸很淡定 2星

共回答了219个问题 评论

端午节源于古代中国的龙舟竞渡和食粽子的传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为了消除瘟疫和祈求安宁的传统节日。据传说,屈原为了拯救国家,跳入了汨罗江自尽,百姓为了纪念他,划龙舟去搜索他的遗体,并在江边散花、放粽子,以示哀思。端午节在全国各地都有庆祝活动,如广东的腊肠节、“五色蛋”游戏、湖南的摆龙舟、江西的龙舟比赛等。这个节日让人们重温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7小时前

31

青山多妩媚 4星

共回答了498个问题 评论

端午节起源于传说屈原投江,为纪念他,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形成端午节习俗。

1小时前

6

倾城念 1星

共回答了160个问题 评论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主要纪念爱国文化和爱护生命的思想。据说,久远的时代里,中国著名诗人屈原因得罪当时的君王而流亡江南,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看着江水中果敢坚毅的屈原尸骨,心中悲痛,便纷纷跳入江中搜寻他的尸体。

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虾啃食,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挂上菖蒲、艾叶和龙舟赛龙舟,以排走迷信恶灵,同时结伴沐浴和喝雄黄酒,意在驱瘟祛疫,招财进宝。经过历代传承,这些传统风俗逐渐成为端午节的独特文化,令人们铭记屈原的刚毅和爱国精神,同时亦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的文化智慧和勇毅坚定的世俗信仰。

1天前

26

說吥詘嘚疼 2星

共回答了250个问题 评论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据传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因直言不畏权贵,被贬至江南写下了著名诗篇《离骚》,最终不幸沉入江中而去。

为了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人们在端午节时在江中投入粽子和艾叶,以祛除瘟疫病魔,后逐渐演变为顶着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端午节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1天前

5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