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长沙保卫战》中的人物

入骨的麻木 2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屌児蓢噹 3星

共回答了339个问题采纳率:92.4% 评论

没有彭中华,勒部电视剧就过不了审了,我们就没得看了

2小时前

16

无力纠缠 1星

共回答了115个问题 评论

艰苦卓绝的抗战多亏有了彭中华啊!不然全完了!

1小时前

19

青春依旧美 2星

共回答了238个问题 评论

国军在抗战中,敢战能战,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脆弱。彭不费一兵一卒倒成了致胜的关键。

22小时前

44

尼玛欧美范 3星

共回答了316个问题 评论

彭主任第一!其他都不行!

18小时前

2

逝人心 2星

共回答了262个问题 评论

与如今满屏的抗日神剧相比,《长沙保卫战》还算是良心之作,从服装、枪械、军事常识到战争场面,确实是近年来的佼佼者,尽管略有瑕疵。剧中代表人物应该是第10军上校团长李本忠、中将军长李玉堂、第九战区上将司令长官薛岳,哦对了,还有重量级配角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彭中华。

当然,这里面有历史原型的只是薛岳、李玉堂、吴逸志等人,李本忠和彭中华显然是虚构的了。第九战区将士们的抗日功绩不可抹杀,但总体而言,对薛岳的刻画有些拔高,对李玉堂的演绎则不太严谨,对长沙会战的反映与战史有些出入。

薛岳

第一印象是把这个“老虎仔”的身高相当放大了,粤籍的薛岳根据旧照目测不会超过170公分,而张丰毅就显得有些人高马大了。客观来说,薛岳确实是当时少数敢跟日军硬刚的将领,作战主动性和攻击性较强,所以才能跟鬼子缠斗四年之久,但毕竟中日之间的装备训练和兵员素质相差过于悬殊,大兵团作战远比电视剧中来的更加艰苦和残酷。

薛岳一点也不幽默,甚至有些狂傲,跟我党的关系亦不融洽,“平江惨案”就是在他任内发生的,虽然是川军的杨森干的,但薛岳身为战区“一把手”自然难逃干系。应该这么结论:薛岳抗日立场坚定、作战意志指挥远超那些大批患有“恐日症”将领,但形象过于正面,第二次长沙会战失利责任很大(密码被破译只占部分因素),而被日军24小时轻取长沙的第四次长沙会战干脆没提。

吴逸志

这是薛岳的保定军校同窗,关系甚密,武汉会战期间开始成为薛岳的幕僚长,从第一兵团再到第九战区如是,温文儒雅,为人谦和,是个不错的参谋长。最关键的是,由于两人同学、同乡和长期同僚的原因,政治立场相同、私人关系互信,所以在关键时刻吴逸志能劝得动薛岳,否则老虎仔发作起来,最多顾忌蒋某人或者陈诚三分,其它人等包括连白崇禧都不放在眼里。

前三次长沙会战打完后,中日两军从1942年初开始长时间对峙,战线稍稳。吴逸志闲来无事,写了篇关于中美两军联合实施华东作战的“论文”,还委托朋友送到美国方面一阅,罗斯福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结果惹毛了最忌下面人直接跟美方打交道的蒋某人,1944年被撤职查办,若非薛岳力保几有牢狱之灾。战区参谋处长赵子立于是升格递补,可惜薛岳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见,为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李玉堂

黄埔一期生,抗日名将,他是从中央军嫡系第3师师长的位置上渐被重用的,抗战爆发后因功累升至第8军中将军长。后因第10军作战不力重组,因此李玉堂改任第10军军长。重组时起家部队第3师亦带入,但表现似乎不如方先觉的预备第10师(另有第190师),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该军已经荣應“泰山军”代号,可见战力不俗。

第10军和第74军是第九战区的两大精锐,严格来说,第74军并不归薛岳直接指挥,它属于军事委员会直属“攻击军”,投放在湘桂战场而已。并且第74军的战力与战果都要高于第10军,但是剧中王耀武显然沦为打酱油的,归跟到底,是第74军缺席了大胜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李玉堂后来成为新中国追认的烈士,自然成为主角。

李本忠

能够从一名长沙小警察成长为中央军上校团长,基本就是编剧信马由缰了,虽然都是拿枪的,军队和警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黄埔四期的胡琏、张灵甫等人刚刚混到师长,没有任何军事养成教育的李本忠可以一路擢升团长?开玩笑呢,这简直是视军制如儿戏,他可以上战场、可以代理军官,就是没可能真正成为一名正牌子中级军官,黄埔五期还排着队呢。

只能说剧情需要一名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至于出身与专业不在考虑范畴之内了。实际上抗日军队基层军官的军事能力,严重吃亏于日军,李本忠的出现“有效”扭转了这一现象,神出鬼没,指挥若定。最离谱的是与彭中华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在没有国共军事合作的湖南,如果真有李本忠这号团长,早就被密裁或者活埋了。

彭中华

严重理解,否则我们看不到如此较为优秀的抗日战争作品。蒋某人、陈诚、白崇禧、徐永昌、林蔚、罗卓英等人的戏份不少,“军事委员会四巨头”中只有何应钦没有露面,能够如实反映了重庆方面的指挥体系和作战序列。

诸如14万大军是否可以全歼5万鬼子的争论,也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在抗日神剧里消灭日军一个师团那都是小意思。缺点在于,马晓伟的出演实在太正派了,远没有表现出蒋某人的阴鹫和不讲道理,薛岳还敢摔他的电话?那早就被革职了。

13小时前

22

櫻語軒嘫 2星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评论

长沙会战是我看的遍数最多的抗日电视剧,历史性,真实性,原型性最强最客观,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个抗日剧能超越长沙会战的,

7小时前

16

悍将谊 2星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评论

最喜欢彭中华,有能力有水平,让他来打,可能更好,

1小时前

11

离殇是离伤 3星

共回答了398个问题 评论

同时期同题材的电视剧,长沙保卫战远远不如战长沙

1天前

46

平你眉川 5星

共回答了53个问题 评论


《长沙保卫战》中的国军在很多方面其实不太像大家想象中的国军了,而是更像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基本上按照我军的形象来塑造的国军将领。不过这也没什么吧,这些年的一个趋势就是八路军越来越国军化,大家都不愿意高大全,而国军却越来越共军化了,越来越高大全。

比如说里面的薛岳,虽然薛岳在国军将领中算是比较出挑的,但是还没有到这个电视剧中那样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对日军的战略企图分析的那样清清楚楚,而日军无论是冈村宁次还是阿南惟几,在里面都被搞的太弱了,好像很蠢。如果真有那么蠢,怎么会始终都是日军主攻,而国军都是被动应战呢?

要知道,四次长沙会战可都是日军率先发动的,最后也都是日军主动撤退的。尤其是前两次长沙会战,国军连日军的战略意图都没有搞清楚,日军来了就开始撤退,然后进行侧击,尾击,等着日军深入之后再对日军进行包围,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日军并没有占领长沙的决心,而是扫荡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巩固其在华中的占领区。


也因此,在前两次长沙会战中,日军进攻时几乎都非常顺利,第二次甚至是用两个大队为骨干配属炮兵和骑兵组成的部队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国军在新墙河一线得防御阵地,第四军和三十七军都未能有效阻止日军的进攻。而当国军局面严重,薛岳已经准备撤退到衡阳的时候,国军突然开始撤退,国军又转入全线反击和追击。

还有这个剧中的另一个主角是第十军军长李玉堂,而且是从头到尾都参加了,但实际上第十军并没有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会战之前,第十军也是作为军委会的战略预备队,原本是开到粤汉线附近,准备乘车去缅甸参战的,只是在战局严重的情况下,薛岳才紧急请求军委会将第十军拨给第九战区参战。

但薛岳的指挥也成问题,导致第十军并未整体参战,而是不断以师和团为单位,配属给已经被日军击溃的三十七军陈沛指挥,结果成了添油战术,也被日军分别击溃。也是因此,战后薛岳请求军委会将李玉堂撤职,李玉堂是很不服气的,到第三次长沙会战才戴罪立功,坚守长沙,打出了泰山军的美名。


实际上,第一次长沙会战真正对战局形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关麟征的十五集团军,第二次长沙会战的关键是杨森的二十七集团军,正是因为杨森的二十军再被日军击溃之后转入山区,日军大举深入,这时候杨森又率部破坏日军补给线,使日军后续部队无法继续增援,最后被迫撤退。在日军撤退之前,薛岳已经准备放弃长沙了。

刚在上高会战中打出了名气的七十四军,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奉调增援第九战区,结果也是因为薛岳的指挥不当,没有让七十四军转攻日军侧背,或者在浏阳一带设立阵地,阻击正准备从右翼迂回的日军,反而让日军到长沙附近,结果七十四军以行军姿态与日军在春华山,黄花市一带与日军遭遇,被日军从侧翼击破,伤亡惨重,师长廖龄奇战后被蒋下令枪毙。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剧中的薛岳始终挂着三颗星,是上将军衔。其实薛岳当时是中将加上将衔,也就是享受上将待遇的中将,如果挂军衔的话,是应该挂中将的,挂上将不太合适。尤其是和白崇禧、陈诚见面的时候,也挂着三颗星,这就很不合适了。不过总体来说,这个片子的战争场面什么的,都算是不错的,在这些年的抗战剧中,已经算是精品佳作了。

1天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