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 你最喜欢的是哪首词

樊振東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心全给你 3星

共回答了388个问题采纳率:91.4% 评论

一、最喜欢苏轼的一首词是《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二、苏轼的经历,是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苏轼(1036年~1101年),登上政治舞台伊始,正是王安石推行改革新法之时。王安石“自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自然会将倡异议之人不惜全予罢黜。”(林语堂)苏轼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多舛、历尽磨难。王安石的继任者章惇拜相后,继续迫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1101年5月,苏东坡去世前的两个月,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写了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用自嘲的口吻,概括了三次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的政治仕途,颇有“盖棺定论”的意味。加上一生三次丧妻之痛,对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面对政治的失意,尽管“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没有向命运卑躬屈膝,更没有迎合屈服,始终率性而为,悲则悲之,喜则乐之。最困厄、心力交瘁时,尽管也曾一度笃信宗教,以求内心的安宁,“一念清净,染污自落”(《安国寺记》)但人生主流始终乐观向上、豁达散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形成了隽永清逸、豪放旷达、气势恢宏、蕴含哲理的创作风格。正如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三、《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是苏轼对人生的洞达和领悟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写于1083年。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岭南宾州。谪迁时,其歌妓柔奴,面对生死莫测、瘴疫肆虐之地,毫不畏惧,义无反顾、毅然决然随行。王巩北归后,苏轼为之洗尘。问及岭南艰苦生活,柔奴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十分感动,作词而赞。

上半阙写柔奴外在的美,皓齿清歌,轻风相送,仿佛炎海雪飞,惬意清凉。

下半阙,写柔奴内心的坚韧。面对艰难的岭南生活,淡然临之,笑答:此心安处是吾乡。何等轻描淡写,坦然处之。但优雅轻松的背后,是坚毅、磨难的历练,其中生离死别,艰难苦恨,唯有经历者,才能感同身受。

苏轼对柔奴的赞誉,既是对一个柔弱女子坚强的叹服,更是对自己坚韧内心的一种认同。晚年,苏轼先后被贬谪到荒无人烟、生存艰难的惠州和儋州,但他仍然乐观豁达,矢志不移,率性而为,直至生命尽头。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启迪

《定风波·最羡人间琢玉郎》中,“此心安处是吾乡”,化用白居易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词的精髓,是苏轼对人生的洞达和领悟。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人的一生,依靠物质、精神两大支撑。生活、事业中,不可能得心应手,一帆风顺。崎岖坎坷,挫折磨难,时常相伴。我们要学习苏轼率性、豁达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愈挫愈勇,“此心安处是吾乡”,以求内心平静,精神慰藉,足慰平生。

17小时前

3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