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地雷战背景资料与故事

卩丿迷茫玉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温暖相伴 1星

共回答了130个问题采纳率:93.4% 评论

地雷战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海阳县赵疃一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大面积疯狂扫荡我胶东革命根据地。我八路军胶东纵队与当地民兵,与日本鬼子展开了诛死搏斗。

由于当时武器弹药贫乏,铁雷不够用,他们就就地取材,用石头造地雷。把扫到的日本鬼子炸的血肉横飞,如丧家之犬。

8小时前

24

卿言他殇 1星

共回答了169个问题 评论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地雷战》可谓是家喻户晓。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在武器、弹药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利用自制地雷,以变化无穷、无处不在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反击日寇扫荡的故事。电影取材于发生在山东省海阳县的真实故事。影片中的爆炸大王赵虎,是以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为原型塑造的,玉兰姑娘则是以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为原型塑造的。

其实,海阳民兵并不是山东境内最早使用地雷打击日寇的,直到上世纪40年代初期,海阳民兵还没有地雷,更没有用地雷打击敌人的经验;不过,后来海阳民兵却在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那么,当地的民兵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学习用地雷来阻击敌人,并取得巨大战绩的?真正的海阳地雷战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期档案揭秘特别节目——铭记,李涵为您讲述:海阳地雷战的故事。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1942年那个黑色的春天,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很快占领了海阳县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等沿海村庄,并建立起多个据点,疯狂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累累罪行触目惊心,仅赵疃村就有300多名无辜群众被害。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海阳人民没有屈服。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 “青妇队”、“抗日游击小组”、“儿童团”等,举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同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据海阳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高京平介绍,日寇进村后杀人放火,老百姓当时没有武器,只能拿着大刀长矛,甚至锨、撅、锄头等农用工具跟他们战斗。敌我力量和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成为摆在抗日根据地军民面前最为严峻的现实,如何扬长避短,以小击大,既能避免与敌人正面接触,又能大面积杀伤敌人,是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1943年春,一个特殊的会议在海阳小记区南埠村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各村的民兵队长,其中就有赵守福和于化虎。在这次会议上,一种新的武器出现了,这就是地雷。

  山东海阳地处胶东半岛南部,地势复杂,多山石丘陵,这为地雷战的开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地雷战的主要战场也大多分布在日伪军主要据点,或交通要道周围,例如赵疃村、文山后村、小摊村等,这三个村庄也成为此后地雷战效果最好的村庄。首先是赵疃村,电影《地雷战》中的赵家庄就是以该村为原型。赵疃村隶属行村镇,距行村据点只有8里地,是通往索格庄、小记镇一带的交通要道,是行村据点、夼里和孙家夼据点的咽喉,同时也是日寇扫荡抢粮的必经之路。

原赵疃村民兵连长赵绍民说:“鬼子在行村有个小分队,主要头目都在行村,孙家夼为什么驻了一部分,因为那里地势较高,孙家夼的吃喝用等物品,都需要从行村提供,鬼子一天往返一趟,所以赵疃的民兵就觉得在这里用地雷打鬼子非常合适”。

但是,第一次战斗却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一天,对面山上的信号树倒下了,并指向了敌人扫荡的方向。赵新瑞和赵守福等民兵赶忙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埋下了地雷。但过了一会儿,敌人却大摇大摆地过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时的地雷都是绊雷,对绊线的要求很高:只能在离地面10厘米左右,高了敌人容易发现,低了敌人就跨过去了。这次地雷没炸,就是因为大家没有经验,把绊线设得离地面太近了。

  不久后,赵新瑞他们得到了第二次机会:敌人要从附近一个村经过,他们急忙前往布雷,但这次来得匆忙,不等挂弦敌人已到了村头。情急之下,民兵们只好把地雷放在了一堵石墙之下。不想歪打正着,敌人碰响地雷后,乱石纷飞,使得地雷的威力大增。后来他们打听到,当天敌人离开村子时,卸了5户人家的门板,可见一颗雷就炸死炸伤了5个鬼子。可以说石头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了这次经验,同时针对铁制地雷太少的情况,大家有了用石头制雷的想法。从此,漫山遍布的大石头就成为民兵们造雷的天然材料:他们将几十公斤乃至上百公斤的石头中间凿空,装上火药,再装上雷管,一个威力巨大的石头雷就造出来了,大规模的地雷战成为了可能。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有了石雷,鬼子只要进村,就必然会丢下几条命,因为大石头随处可见,再小心也没法躲避。

1945年5月10日,驻行村的日伪军到文山后“扫荡”。民兵于化虎从县上跑回家时,敌人已离村不远。他背起地雷迎着敌人跑去,在日伪军必经的道口上埋好地雷,十几分钟后便爆炸了,敌人伤亡7名。此后,各村民兵普遍学会了使用“飞行埋雷”的方法,屡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

在吃尽苦头后,日伪军便挖空心思对付地雷战。行军时,先派尖兵侦察,发现可疑之处,用石灰画上“○”,后面的人马便绕转而过。民兵发现敌人的做法后,便提前在敌人必经的路面上画上“○”,并在“○”的周围埋上地雷。敌人见“○”后向两边闪躲,结果却正好踩上地雷。

在海阳的3个全国民兵英雄中,孙玉敏称得上是“地雷女英雄”。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老人说起这些地雷来仍是如数家珍。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头发丝雷,头发丝雷的来历很简单:敌人吃够了地雷的苦头,就专门调来了工兵,用装了10倍放大镜的探雷圈找绊线(即我们通常误解的金属探雷器),如果是绳子做的拉线,很容易就被敌人发现。于是民兵们就用毛发丝做拉线,敌人的放大镜也没有办法;“挂雷”、“飞雷”,也都是普通拉弦地雷,不过是埋伏在高处罢了。至于一挖就响的雷,是将一真一假两个雷连在一起,假雷放在上面,当敌人挖雷时,牵动真雷,自然会一挖就响;至于拿回据点再炸的雷,是因为在地雷内部安装有一根小皮筋,当敌人要打开地雷搞清构造时,皮筋一松开就会引爆雷管……

电影《地雷战》中有句名言,“不见鬼子不挂弦”。就是说,不看到鬼子进村,地雷就不挂上引线。在如今年轻人的心中,对于地雷战的印象是这部电影里鬼子被地雷炸得屁滚尿流、魂飞魄散的景象,而记住的经典话语正是这句“不见鬼子不挂弦”。

 “不见鬼子不挂弦”到底有何玄机?据了解,敌人为了避免踏雷,想出了一个毒辣的法子,就是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有一次,敌人出来抢粮,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结果那次伤亡了很多无辜的百姓。为此,民兵们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后,埋伏在旁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随着几声巨响,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老百姓却安然无恙。后来,这种方法又得到不断改进,运用到不同引爆方式的地雷上,效果很好。其实,“见了鬼子才挂弦”这种战术最大的好处是对地雷可控,基本能达到想炸谁就炸谁的效果,既避免了无辜的伤亡,也更好地控制了对地雷的使用。

屡屡吃亏的日军一度怀疑民兵的地雷上有反探雷器装置,能够不被工兵发现,于是便想将地雷带回去研究。在电影中也有这样的桥段:裹着头巾化装成农妇的日军工兵队长渡边,骑着毛驴到赵家庄偷地雷,被民兵发现后,渡边带着民兵事前准备好的地雷慌忙逃走。那么,日本工兵偷地雷这件事,在历史上究竟是真实地发生过,还是仅仅只是电影的艺术处理呢?

事实上,日军当时是不允许工兵将地雷带回据点的。当时,日军为了消除地雷的威胁,使用各种手段清除地雷,当地雷被发现后,排雷的工兵就会将地雷引信切断,挖出地雷作为战利品装上车带回据点,可每当汽车发动时,车上的地雷就会发生爆炸。原来,为了针对日本工兵的偷雷阴谋,聪明的民兵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地雷变成土化学雷,那么,普通的地雷究竟是如何变成土化学雷的呢?

其实,布置一个土化学雷只需两三分钟。民兵用蜡纸做一个很小的纸船,将地雷引信拧开,把小纸船放进去,然后将准备好的硫酸滴几滴在蜡纸上,再把地雷的引信重新拧上。日本工兵将探出来的土化学雷切掉引信后搬到车上,当汽车开动时,土化学雷受到震动,蜡纸里面的硫酸就会流出来,由于硫酸是导电的,因此会把地雷的爆破电路接通,引发爆炸,这就是当时日军为什么不允许工兵将地雷带回据点的原因。

1945年夏天,从青岛调来的300多名日军,妄图配合行村据点里的敌人向我反扑。于化虎化装成敌兵,携带4颗共百斤重的地雷,趁天黑混进据点,隐蔽起来。等敌人都睡下后,他熟练而迅速地把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翻过围墙,跃过壕沟,剪开铁丝网,返回村庄。第二天早晨,据点里的日军开始集合,4颗地雷接连爆炸,炸死33人,重伤4人,多人轻伤。在我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爆炸队的沉重打击下,行村据点的日伪军一连数月不敢出动。    

日伪军为控制局势,把行村的4个围门堵死了3个,只留下1个南门,还专门设了“登记所”,检查进出的行人。这个登记所的所长,外号叫“大麻子”,是日军的忠实走狗,杀人不眨眼,民兵们决心要除掉这个汉奸。一天深夜,赵守福和几个民兵来到行村附近。他安排好负责掩护的3名同志后,自己带上4颗地雷摸到围墙下边,先在东南角碉堡下的门口和南门外的围门各埋下一颗,然后撬开登记所的木棂窗,跳进屋里,拴了一个开门雷,把一颗大地雷放在“大麻子”办公室桌旁的废纸筐里。第二天一大早,敌人刚开围门,就吃了一个“铁西瓜”。“大麻子”惊魂未定,急忙赶到登记所,一推门地雷轰地炸响,他的脑袋顿时开了花。几个敌人进来收尸,又弄响了废纸筐里的大地雷,顷刻也成了死鬼。这一次,共有10多个敌人被炸死。敌人恨得咬牙切齿,到处张贴布告:谁捉到赵守福赏金1万元,割下他的头者赏5000元。

麦收期间,连降了几场阴雨,民兵们怕埋在地里的地雷受潮失效,就挖出来晾晒。这时候敌人便乘机对赵疃进行偷袭,抢走百姓的大批财物。吃一堑,长一智,民兵们决定将计就计。这天大雨刚停,赵同伦便指挥爆炸组大摆地雷阵。他们在路面上布下三组“胶皮连环雷”,每组拴上3个大号地雷;在路两侧埋上“踩雷”、“绊雷”、“夹子雷”共100多个;在村东头一户人家的大门里拴上地雷,菜园地里也埋下地雷。民兵们把整个村庄的大街小巷弄得蓬松,好像到处是新埋的雷迹,给敌人摆下了“迷魂阵”。偷袭占了便宜的敌人又向赵疃扑来,他们走进村北头看到到处埋有“地雷”,便朝村东头走来,几个敌人想到一农户家抢东西,那知一推门便“轰”的一声被炸飞。几个到菜园扒土豆的敌人,也被炸倒。日军被炸得抱头鼠窜,可刚走不远,只听“轰!轰!轰!”几声巨响,路当中的连环雷又响了,炸得敌人倒下一大片,剩下的左躲右闪,又踏响了路两旁的地雷。敌人只得丢下尸体和伤员落荒而逃。

就这样,在我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的沉重打击下,日军处处挨炸。共毙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摊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并涌现出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3名全国民兵英雄和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他地区的抗战。山东海阳的地雷战,为抗日战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6小时前

1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