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江堰的介绍主要有哪些

夜越羙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独舞天使 2星

共回答了68个问题采纳率:93.5% 评论

都江堰是白沙河出口处的杨柳坪水文站,控测集水面积363平方千米,占总集水面积的1.58%。白沙河口至都江堰渠酋有集水面积10平方千米,占总集水面积的0.04%

12小时前

34

宝贝娶了我 2星

共回答了271个问题 评论

你好,我是超级奶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是世界现存的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在一直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由秦蜀守李冰主持修建,距今已有两千二百余年。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都江堰的修建背景及过程。

修建背景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旱灾重地。诗人李白在蜀地之行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蜀道难》,其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便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然而造成这些的原因,与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是有密切关系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山麓,流经多雨的四川盆地西部。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就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发展的一大障碍。再说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改革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提出要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于是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

修建过程

都江堰由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下面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下修建过程。

修建宝瓶口

李冰父子邀请许多治水经验丰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做了详细地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但当时火药并未问世,他们便以火烧石,是岩石爆裂,最终在山上凿了个山口,因为形状酷似瓶口,故命名为“宝瓶口”。宝瓶口的修建使岷江水能够向东畅流,解决了东边地区的干旱问题,同时减少了西边的流量,使西江水不再泛滥。这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修建分水鱼嘴

宝瓶口虽然起到了分洪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能够使宝瓶口充分发挥作用,在开凿完宝瓶口后,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把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称为外江,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称为内江。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修建飞沙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决定在鱼嘴分水堤尾部,宝瓶口的附近修建了分洪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杂的泥石流便会通过江水环流流入外江,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名“飞沙堰”。

都江堰名称由来

建堰初期,都江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附近的玉垒山以前叫做“湔山”,而周围的氐羌人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都江堰叫作“都安堰”,因县得名。也叫“金堤”,这是以堤代堰,为了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

唐朝时期,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园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就是说竹笼装石头,称为楗尾。都江堰就改称“楗尾堰”。

宋朝时期,《宋史》: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就是都江堰的信息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1小时前

31

致命单纯 3星

共回答了373个问题 评论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同时,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不少水利专家,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顺山势逐级长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现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在玉垒山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等。二王庙前岷江上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8小时前

1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