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扔火把来历

拿着花的你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控告你无罪 1星

共回答了123个问题采纳率:94.5% 评论

相传正月十五晚上点火把是关老爷留下的。据说关老爷是天上的火神爷转世的,他生在蒲州城。玉皇大帝听说蒲州城里没有善人,就拟出火烧蒲州城的玉旨,叫火神爷在正月十五晚上火化蒲州城。

火神爷接到玉旨后,发了慈悲之心。就在正月十五以前,私自下凡到蒲州城,向人们说出了在正月十五晚上玉皇传旨火烧蒲州城的事。并让全城的老百姓这天晚上家家在门口点上火堆,再点上火把在院中绕圈,城内点上火把满街乱跑。

到了正月十五晚,火神爷领玉旨,去烧蒲州城。他降到了蒲州后,偷偷的藏起来,只等晚上的火把燃烧后就回去复旨。

到晚上玉皇大帝派天官查看,只见蒲州城内火光冲天,一片火海。就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说,火神爷真的火烧了蒲州城。火神爷也就按时交旨了。蒲州城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点火把的习俗。

12小时前

45

黑桃夭 2星

共回答了88个问题 评论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一节日习俗。

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的汉明帝时期。因为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流传下来。

汉代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此外,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的民众习惯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这种习俗自隋代、唐代、宋代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的人数以万计,活动从第一天黄昏开始,直至第二天天黑才结束。

直到现代,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据传,汉文帝在元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因此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因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会,共谋作乱之事,以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朱虚侯刘章耳中。刘章为了保住刘氏江山,使人告兄齐王,令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章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定叛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每年的正月十五,京城里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民间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就是后来的元宵节。

另一则传说的是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这一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他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连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欲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察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谶语给你们,可让你们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便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非常惊讶,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令京城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和妹妹也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宫女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阅读链接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即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因此,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

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也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

据说,汉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般治愈,于是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汉武帝就来到甘泉宫,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动。这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11小时前

6

荊棘里的花 2星

共回答了77个问题 评论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正月十五日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祭祀祖先。合称三元。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故也称灯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河湟一带,元宵节虽然仍有中原汉族元宵习俗的痕迹,但也有很大的差异。到了正月十五,就意为着过年的结束。所以,汉族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前后,共二十几天。

在元宵晚上,在城市里要挂灯笼,观灯会,闹元宵。但在广大的农村,在这夜有送火把的古老习俗。家家户户在这天下午,用菜籽杆或树枝为骨干,外绑上胡麻草,麦杆等扎成火把。火把共绑成七节。还有的在火把里面卷上鞭炮。绑好后,供放在当堂院中。待夜幕降临时,人人都在家里插香凑灯,点火把。

点火把是从主房内的灯上点上火,再到院子里转上三圈后出门。出门后把事先在大门口放好的三堆草点着,再送到长期固定的石磊、峨博或高山顶上。送火把时,全村的人一个跟着一个,远看像一条火龙在曲曲折折的山岭上蜿蜒盘旋,犹如火龙游荡,特别壮观。

最后,全村人家的火把都集中放在一起时,在高山岭上腾空燃烧,形成一个巨大火球。

另外,在十五晚上,每家除了送火把的外,家中其余的大人、小孩都在大门上来来往往跑跳在点着的三堆火,叫“跳火塔儿”。跳了火塔儿,据说是可以除瘟消灾,百病消散。老人们出门观看火把,通过火把燃烧的旺盛颜色来判断来年的庄稼的好坏。如火把特别红旺,则预示这年小麦、胡麻丰收。假如在十五晚上点火把时,偶然下雪的话则有:“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的庄稼太平”。十五晚上下雪就预示这年的庄稼会平安丰收,不会受到雷打雨击等的自然灾害。

8小时前

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