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唢呐的唢呐溯源

庅庅茶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醒几年 1星

共回答了16个问题采纳率:92.5% 评论

很高兴为您回答:

陇东唢呐现在已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到过陇东的人都会为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沟、塬、梁、峁等复杂丰富的地形地貌。

而艰难的农耕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地形和更为严酷的节令条件下进行,深厚的农耕文化因此而形成并积淀。农耕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生命的活动,有生命的活动就要抒发感受,抒发中产生了艺术。这里近邻陕北,相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感受产生了相近的抒情。陕北产生了民歌,陇东不但产生了陇东民歌、陇东歌谣、还有陇东道情、陇剧等艺术形式。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一辈子有爬不完的山,种不完的地,唱不完的信天游,吹不完的唢呐。这点,也恰恰印证和练就了陇东人骨子里天生的豁达直率的性格,对生活和生命乐观坚韧的态度。

 打我记事起,唢呐就在我的心底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喜欢和小伙伴们围着看那些吹鼓手吹唢呐。他们吹唢呐的时候,聚全身肺腑丹田之力,面红耳赤,两边的腮鼓的肿胀,吹得严谨迈力。吹出的曲子厚重嘹亮,仿佛天生就能诠释陇东人深情的往事和深沉的喜怒。

  一座塬上的唢呐声响起时,方圆沟壑峁塬上的人,都能听到。红白喜事,都能听得出。生活在陇东高原上的人,一生的喜怒哀乐,离不开唢呐深情嘹亮的演绎和表达,儿孙满月贺喜,婚丧嫁娶,各种民俗活动,都离不开唢呐。

而陇东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以及由民歌改变的《东方红》不但当年唱红了解放区,而且以后唱遍了全中国。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乐的土地。千百年来,黄土地上的人们一边耕作,又一边歌唱,歌唱自己对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乐,从而产生了陇东的民间乐曲。

而这些乐曲按其来源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曲牌,如《终南山》、《担水》、《黄鹤楼》、《辞朝》;第二种是与陇东地方戏曲音乐有紧密联系同名曲牌,如《元号令》、《水龙吟》、《水落玉》、《将军令》等;第三种是由陇东地方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如《绣荷包》、《小放牛》、《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这些乐曲在陇东总共有400多首。

我们村上有一对张姓父子,住在北山生产队。父子俩边种地边当吹鼓手。农忙的时候在家种地,农闲有人请他们时,就帮人顾事。名气七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也喜欢请他们。他们吹的时间长、技术好,人憨厚老实,吹的时候也很卖力。

那时唢呐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所以当时会吹唢呐或吹得好的不多。而那个时候吹鼓手的酬劳也并不高,他们吹一天,主家一般会给他们端个“花红”,一般就是一瓶酒和两包烟,然后管上两顿饭。遇上家境富裕的主家,再给上一些钱财,后来大家日子过得富裕些的时候,酬劳也随之高了一些,一次二十、三十或五十。

唢呐从明朝传入陇东以后,就成为陇东人民抒发感情,呐喊生命,传承汉族乐曲的一种基本的乐器。

那些平时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吆着犁地的牛,喊着秦腔或者民歌的汉子们,遇上红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爱的唢呐,叫上伙伴们一道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庆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对生命的情绪透过那一个铜制的唢呐头,或雄宏苍凉,或细腻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沟梁,吹进陇东人粗坜的耳膜,铺在他们那颤动了心田上,扎下那歌哭的根。

红事上可听到《状元游街》、《粉红莲》、《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飘》、《十二道春》、《太平年》、《相亲》、《四页瓦》、《张良卖布》、《得胜回营》。那热闹、豪放的乐曲,就是陇东人心灵上的“喜神”。白事上则可听到《雁落沙滩》、《抱灵牌》、《抑春》、《祭灵》、《吊孝》、《哭长城》、《悲调》、《反平调》、《哭皇天》、《观影谱》、《奠酒词》、《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怆的曲调,就是陇东人千百年来生命中所积淀了悲苦之情。黄土地上这些土生土长的泥腿子艺术家,就这样把陇东的民间乐曲一首首地耳听心记的传承下来,并且在不懂乐谱的情况下,唢呐手一代传给一代。

四百多年来,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六千多人的庞大的音乐队伍。他们吹奏在陇东的沟沟塬塬上,滋润着、活泛陇东人干竭的心田, 陇东唢呐已经成为一个民间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如今,人们过事的方式也都讲究了,吹拉弹唱的器乐工具也更先进高级了。村里人过红白喜事的时候,开始喜欢请电子乐队,配上主唱,看起来是热闹,可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吹鼓手这个行业,在被时代淘汰,从事吹鼓手的人也越来越少。可陇东唢呐,是陇东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陇东民俗文化中一块瑰丽的宝石和活化石。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庆阳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东唢呐的申遗成功,实现了对陇东唢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我想,做为一名庆阳人,不论何时,都会怀念深深融入陇东人血脉的陇东唢呐。

以上就是陇东唢呐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

望采纳,谢谢!

14小时前

19

朱砂畫紅塵 3星

共回答了344个问题 评论

到过陇东的人都会为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沟、塬、梁、峁等复杂丰富的地形地貌。而艰难的农耕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地形和更为严酷的节令条件下进行,深厚的农耕文化因此而形成并积淀。农耕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生命的活动,有生命的活动就要抒发感受,抒发中产生了艺术。这里近邻陕北,相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感受产生了相近的抒情。陕北产生了民歌,陇东不但产生了陇东民歌、陇东歌谣、还有陇东道情、陇剧等艺术形式。而陇东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以及由民歌改变的《东方红》不但当年唱红了解放区,而且以后唱遍了全中国。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乐的土地。千百年来,黄土地上的人们一边耕作,又一边歌唱,歌唱自己对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乐,从而产生了陇东的民间乐曲。

而这些乐曲按其来源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曲牌,如《终南山》、《担水》、《黄鹤楼》、《辞朝》;第二种是与陇东地方戏曲音乐有紧密联系同名曲牌,如《元号令》、《水龙吟》、《水落玉》、《将军令》等;第三种是由陇东地方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如《绣荷包》、《小放牛》、《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这些乐曲在陇东总共有400多首。

唢呐从明朝传入陇东以后,就成为陇东人民抒发感情,呐喊生命,传承汉族乐曲的一种基本的乐器。

那些平时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吆着犁地的牛,喊着秦腔或者民歌的汉子们,遇上红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爱的唢呐,叫上伙伴们一道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庆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对生命的情绪透过那一个铜制的唢呐头,或雄宏苍凉,或细腻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沟梁,吹进陇东人粗坜的耳膜,铺在他们那颤动了心田上,扎下那歌哭的根。红事上可听到《状元游街》、《粉红莲》、《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飘》、《十二道春》、《太平年》、《相亲》、《四页瓦》、《张良卖布》、《得胜回营》。那热闹、豪放的乐曲,就是陇东人心灵上的“喜神”。白事上则可听到《雁落沙滩》、《抱灵牌》、《抑春》、《祭灵》、《吊孝》、《哭长城》、《悲调》、《反平调》、《哭皇天》、《观影谱》、《奠酒词》、《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怆的曲调,就是陇东人千百年来生命中所积淀了悲苦之情。黄土地上这些土生土长的泥腿子艺术家,就这样把陇东的民间乐曲一首首地耳听心记的传承下来,并且在不懂乐谱的情况下,唢呐手一代传给一代。四百多年来,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六千多人的庞大的音乐队伍。他们吹奏在陇东的沟沟塬塬上,滋润着、活泛陇东人干竭的心田, 陇东唢呐已经成为一个民间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赏析

12小时前

4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